第259章 文武之争(1/1)

作者:佰夫长

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第259章 文武之争

呃? 此言出,百官哗然。 镇戎演变成藩镇,必为朝廷埋下隐患。 唯独武将出身,担任过三边总督的杨肇基面孔古井无波。 少顷,百官争吵时,杨肇基出言辩驳说:“孙阁老,弘治十年,火筛入寇,朝廷遣重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至今百余年。 三边总督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大总兵。 万历朝,仅甘肃,固原,延绥和宁夏四镇兵力,将近四十万。 若涵盖平凉,兴安,神道岭各地兵力,名义上,三边总督控兵绝对超过四十万,超过朝廷五成兵力。 然而,三边总督施行文臣总制,武臣统兵,内臣监军三权分制。 何况,朝廷文武任职通常三年轮换,而陕西三边总督于每年五六月间,由固原城移驻花马池营城,焉能形成势力。 这些年,朝廷以内制外,以文制武,大小相制,朝廷是收到集中兵权之效,巩固朝廷统治,然而,朝廷对武将限制越来越多,这落在武将身上即视为朝廷不重视,不放心武将,孙阁老,你也是领过兵的,应该清楚朝廷对武将的态度,更清楚武将对家将家兵的态度。” 顷刻,百官目光齐刷刷望向杨肇基。 乾清宫内,说是文臣武将,实际真正武将出身,靠着军功晋升的唯有杨肇基。 以前以文制武,武将受限,百官睁只眼闭只眼,朝廷鲜有靠军功晋升的武将,百官近乎是约定俗成。 杨肇基刚进朝堂,毫不留情捅破这层窗户纸。 孙承宗神色错愕,显然没料到杨肇基这般刚烈,气恼的说:“杨总督,小心驶得万年船,以前都指挥使司与边镇总兵互不隶属,现在边镇总兵隶属提督府,亦受三边总督节制,焉能让人安心。” 杨肇基分毫不退,直言说:“孙阁老,按照陛下的规划,提督虽是某省最高军事长官,然而,提督要受巡抚节制,更没有就地征税的权力。 何况,甘肃尚有肃王与三边总督互相牵制,京师有京营,五军,难道朝廷还怕难以镇压三边总督吗?” 孙承宗没有理会杨肇基,转首向朱由校进言:“陛下,臣建议该派太监监军限制三边总督,最好让刘应坤前往。” 这时,内阁首辅李国普出声说:“陛下,提督取代都指挥使司,虽然兵勇依然出身世袭的军户,然而依照陛下安排总兵统兵数量提高,虽未废除卫所,但军制更偏向营兵制,这确实容易滋生藩镇。 臣建议,平常取消将三边总督,战时派文臣武将担任,战争结束撤销三边总督,毕竟,提督节制全省总兵,部分职权同三边总督发生冲突。” 龙椅上,朱由校面不改色,心里颇为吃惊。长久来,常说以文制武,常说武将地位低,今日是大开眼界了。 朱由校轻轻咳嗽两声,直言不讳说:“诸卿,朕欲施行文武并行制度,这绝非随口说说。既然诸卿提到三边总督,朕则详细说说具体安排。 似杨爱卿所言,提督某省最高军事长官,他要受到巡抚节制,更没有就地征税的权力。 朕的安排是巡抚节制提督,总兵高级将领,为防止巡抚权力过大,提督节制参将,游击,守备,都司等中下层军官,巡抚无权越级干涉。 巡抚、提督有权兵权,但无统兵权。参将,游击,守备,都司等中下层军官统领自己管辖内的军队,但没有调兵权,形成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 陕西的情况特殊,三边总督和巡抚节制提督,总兵高级将领,提督节制参将,游击,守备,都司等中下层军官官。三边总督,巡抚、提督都有调兵权,但没有统兵权。参将,游击,守备,都司等中下层军官统领自己管辖内的军队,但没有调兵权。 另外,凡省提督,总兵,副总兵的选拔任用均由朕和枢密院决定,不足之处,诸卿补充。” 此事,杨肇基,孙承宗无过错,意见相左,无非立场各异。 此间,他还有许多话未说,镇戎之所以形成藩镇,除兵权外,最重要是就地征税,三边总督没有财权。 没有兵权,无疑是釜底抽薪。 朝廷设大户部,后勤部,转运使,其目的为保障兵勇军饷,粮草,装备,军服,届时,兵勇自然只认朝廷。 未来击溃建奴,灭掉套寇,收复西域,他将拆分三边总督。 三边总督在甘肃有肃王牵制,又难以干涉参将,游击,守备,都司统兵,京师还驻扎京营,五军。 若还让三边总督掀起浪花,他干脆直接禅位给崇祯。 百官窃窃私语讨论,杨肇基察觉皇帝安排更倾向武将,趁热打铁说:“陛下英明,诸事尚可,末将斗胆请求该尽早进行官吏任命,趁机划分出枢密院各大都督管理的疆域。” 此言出,兵部尚书朱童蒙出声附和:“陛下军制安排大方向没错,即使有错,朝廷在框架内修正。” 此言出,孙承宗,李国普,李邦华,吴牲等各自颔首,认可朱由校的安排,亦认可朱童蒙的说法。 没有完美的制度,朝廷军改制定好大框架,将来推行中查漏补缺。 顷刻,百官齐刷刷望向朱由校。 设枢密院,分陆军,水师二部,共八大都督,提拔任免均关乎朝廷文武格局,武将格局。 甚至,朝廷权力会进行重新洗牌。 龙椅上,朱由校早在思索人事安排,内心微微犯难。 目前,朝廷缺乏独当一面的将领,真正能用的袁可立,袁崇焕,王之臣,还全进士出身的文官。 近来杨肇基为首的武将表演亮眼,然而,也唯有杨肇基。 赵率教,满桂,朝廷另有他用,曹文诏,贺人龙,左良玉,祖大弼,周遇吉、孙守法、曹变蛟、左良玉、黄得功,金国凤,高杰等尚未崛起。 从陕西起义军刷经验的洪承畴,陈奇瑜,杨嗣昌,郑崇俭,孙传庭等文官,尚未有独当一面能力。 何人填充枢密院,主持大明军事,他有点犯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