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大明言官(1/1)

作者:佰夫长

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第85章 大明言官

翌日。 朱由校早起,略带倦意去上朝。 昨夜,犒赏三军,畅饮到午夜,君臣促膝长谈,聊军事,聊民生,聊趣事。 君臣相谈甚欢,朱由校赐朱童蒙,贺虎臣,贺人龙,马科铠甲。 时下,有些事该快速定下来。 朝堂。 百官齐聚,三三两两聚集。 近日,皇帝霹雳手段秦藩,雷霆之势整顿陕西官场,消息陆续传回京城。 这道消息仿佛巨石砸进平湖内,在京城官场掀起轩然大波。 宗藩。 非常棘手难题,历任皇帝望而却步。 今日,皇帝壮士断腕,毫无顾忌向秦藩动刀子,还成功解决秦藩。 数日内,各地宗藩未有任何不轨之举。 这等震撼的消息尚未消散,京营传出新消息,昨日,皇帝赶紧利落收拾京营勋贵,将官。 彻查天启元年以来在京营任事的官吏,凡经济上解释不清统统进锦衣卫诏狱,反贪局,军法处,三司抢班加点审讯。 有官吏支持惩治贪官污吏,还官场朗朗乾坤,有官吏难以接受,认为皇帝举动越来越疯狂,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朱由校一袭龙袍,头戴皇冠,大步流星走上玉阶,意气风发端坐在龙椅。 百官迅速归位,齐齐执笏行礼。 不论皇帝举措多疯狂,多匪夷所思,至少朝廷稳定,江山社稷稳定,内帑,太仓充裕。 朱由校示意百官平身,开门见山说:今日上朝,无所大事,宣布几件任命。” 闻言,百官暗自松口气,生怕皇帝设制度,颁法令,搞百官,耐心聆听着皇帝任命。 朱由校铿镪顿挫说:“辽东战事低迷,诸城城池,军堡,百姓沦落到建奴之手。建奴叩关,奢安之乱,已成为朝廷最大威胁,即日起拜袁可立迁兵部尚书,督抚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总领辽东,辽南军务。” “袁崇焕任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任辽东巡抚,傅宗龙迁左副都御史,任天津巡抚,诸卿以为如何?” 他私下已经任命三人,所谓询问单纯走个过场。 孰料话刚落音,朝堂掀起阵阵骚动,有言官迅速执笏出列,急声驳斥:“陛下,袁可立虚报毛文龙战功,理当革职,焉能再启用?” “没错,陛下,昔年袁可立违抗圣旨,擅自调兵,名为明臣,实为明贼。” 百官朝列内,袁可立面容沧桑,神色苦闷。 前线战事容处理,朝廷争端难解决。 皇帝对他委以重任,刚提起任命,即有官吏弹劾,这让他焉能安心赴任,做事。 我擦。 能不能愉快玩耍了。 朱由校神色不悦的扫了眼几名弹劾袁可立的官吏,询问说:“诸卿弹劾袁公为毛文龙虚报战功,声称袁公违抗圣旨,弹劾要将证据,诸卿有何证据?” 大明言官。 位卑而权重。 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身为七品官吏,却有对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吏弹劾纠察的权力。 尤其是六科,官吏品阶低,却是独立机构,无上级机构掣肘。 小官管大事。 怼天怼地怼空气。 呃 怎么又弹劾? 阉党疑惑,东林狐疑。 袁可立都靠实力证明自己能胜任,非要搞事情吗,非让皇帝设制度吗? 兵科给事中方文度出列据理力争:“陛下,天启三年元宵节,兵部命令袁可立领兵前往潍县镇压李性忠和张尔心部兵变,此乃证据。” 广西道御史宋师襄补充道:“袁可立核查毛文龙满浦、昌城之捷的战报,亦是证据。” 河南道御史庞尚廉出列附和:“陛下,臣恳求彻查袁可立,绝不能让袁可立督师蓟辽,登莱,天津三地军务,不然辽东,辽南必将大乱。” 山东道御史宋祯汉更激烈:“陛下,社稷为重,断不能把大好河山交付给乱臣贼子之手,臣愿死谏恳求彻查袁可立。” 听着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弹劾袁可立,朱由校杀人的心渐重。 不过,他强行忍下怒火。 六科,都察院监督百官,可以贬,可以斥,不能杀杀言官,破坏言官监督百官的制度。 然而,他必须让袁可立,傅宗龙,袁崇焕没有后顾之忧前往辽东赴任。 此时,神色疲倦的阮大钺,谢学龙望着都察院几名御史,简直不可思议。 袁可立前往辽东赴任,是皇帝和兵部,总参官吏商议出来的结果,乃军国大事,关乎江山社稷。 你们不懂军务,驳斥朝廷军务,弹劾朝廷要员,显得你们能吗? 朱由校抱拳轻咳,起身走到玉阶前:“方卿说袁公违抗圣旨,那么,当年兵部突发明令,声称李性中,张尔心两部谋反,让袁师领兵去平叛,方卿身为给事中是否了解过详情?” “这个” 方有度结巴,快速补充说:“陛下,臣身为给事中,有风闻奏事的权力。” 朱由校哼笑:“就是说没有证据?” 方文度欲争辩:“陛下” 朱由校怒喝:“你闭嘴,朕来说。” “天启三年元宵节,兵部下令袁公领兵去镇压李性忠,张尔心两部。这道莫名其妙的谕令搞得山东人心惶惶,而李性忠和张尔心部身为辽兵,本就受山东地方官员排挤,兵部要求平叛,他们为自保焉能不大杀四方?” “袁公收到谕令,并没有直接执行,调查得知李性忠和张尔心没有谋反之意,皆因物资供应和地方官员发生矛盾,潍县县令谎报他们要兵变。” “袁公命人犒酒,令飞骑持令牌安抚两部官兵,既不信两谋反,也没有率兵镇压并保证他上报朝廷说明误会。” “一场潜在兵变这么被平息于帷幄之中。” “此事错在县令,错在兵部,县令谎报诬陷同僚,兵部不知情下令平叛,不考虑平叛命令造什么影响。” “反观袁公,轻松平息一场祸乱,试问前线将领了解情况,还是坐堂的兵部官吏,风闻奏事闻的御史更了解前线情况?” “袁公身为地方要员,领兵都督,遇事没有半点便宜行事的权力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