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二代狂飙日常(基建)_分节阅读_第203节(1/2)

作者:濯濯韶华

帝二代狂飙日常(基建)帝二代狂飙日常(基建)_分节阅读_第203节

第97章 </p>

殿试结果公布后,加上期间些许事情的催化,京城中举子间的南北之争骤然加热。</p>

就连状元范清与榜眼董鹏海之间,在许多人口中也成了生死仇敌,预计未来八辈子不相往来的那种。</p>

天地良心,两人在殿试之前基本上不认识,一句话都没有说过。</p>

董鹏海听着京中的舆论,心中叹息,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的方向心中叹气,心里想要知道陛下到底想要干什么,他真是因为地域的原因,失去状元吗?</p>

他知道现在结局已定,再想这些也只是为难自己,可是现在外面的风向,他做不到忽视的地步。</p>

范清对此倒淡然,本来他会试的时候前十名不入,现在成了状元,不管因何缘由,他就是状元。</p>

……</p>

谢少虞、宋致等人对于外面的舆情目前十分淡定,只是一些南北之争而已,再说不管今年因为何故,确实是北方举子考的比较好,过往都是南方举子站上风,骤然被压,大家稀奇也正常。</p>

比起这些,今年的会元居然才拿到二甲第六,已经算是爆冷门了。</p>

要知道往年殿试,会元最低也是二甲前三。</p>

所以董鹏海与范清之间的状元之争没外面流言中的那般刀光剑影,当日殿试吵完后,次日群臣也没再说什么。</p>

比起状元和榜眼,宋致、谢少虞师徒俩在一起聊天时,谈的更多的是探花谢宰丹,还有二甲头名郑余牙。</p>

谢宰丹是谢公的孙子,自从他的成绩出来后,朝中一些人再看热闹,好奇谢宰丹日后会跟着谢少虞的步子走,还是会分道扬镳。</p>

花厅中,宋致拢了拢身上的貂裘,盯着火炉上沸腾的茶壶,“你真打算从谢府搬出来,谢公会答应吗?”</p>

“谢宰丹也是探花了,我与他同姓谢,住在一处还是有些不妥。”谢少虞轻声道。</p>

宋致闻言抬眸瞅了他一眼,“那你是搬来我这里,还是自己在外找一个宅子?”</p>

“弟子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若是搬到老师这里,旁人还以为我与外公有了什么矛盾。”谢少虞含笑应道。</p>

宋致拿起一旁的帕子,裹着滚热的壶把手给他倒了一杯茶,滚烫的茶水倾斜而下,白气蒸腾,仿若游龙出窍,“算了,你都这么大了,谢公都管不你,我这个老师也管不了,估计再过几年,你就能骑到我头上了,是吧,谢侍郎——”</p>

“……师父过誉了。”谢少虞嘴掩唇轻咳,“弟子不如老师,您就别揶揄我了。”</p>

宋致:“对了,听说你认识郑余牙?”</p>

谢少虞:“也算认识,他与洛平川是旧识,据说当年若不是他替洛平川挡了那一灾,现下洛平川也不会有今天。”</p>

是故洛平川努力帮郑余牙平反证明其清白,也算是一段佳话。</p>

“……”宋致听得眉心微跳,嘴角微抽道:“确实……佳话。”</p>

谢少虞眸光带着疑惑,老师的情绪有些不对。</p>

宋致见状,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水,“最近你那徒弟可曾来信?”</p>

谢少虞与洛平川前后脚一同受伤,现下都快三月底了,估计洛平川身上的伤也差不多痊愈了,边陲苦寒,最近京城都冷,边陲就不用想了。</p>

“来了一两封,现在宣州还算安稳,城内各方势力基本上也认下了他,辽王虽然已经去世,对他也没有其他影响。”谢少虞答应道。</p>

宋致抬眸:“没有其他的?洛平川的伤势没说?”</p>

难道洛平川伪装太好,没让霍永安他们察觉?</p>

谢少虞:“说了,洛兄的伤势已经痊愈,除了还不能骑射外,走路小跑不影响。”</p>

“这样啊……”宋致目露深思。</p>

谢少虞眼中藏着一丝疑惑,不过没有深究,以他家老师的性子,应该没什么大事。</p>

……</p>

金榜公布后,就是传胪大典。</p>

金銮殿上,天子授官。</p>

众人仰头,看着龙椅上的帝王,心中万丈豪情涌动,他们今日所得,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p>

霍瑾瑜目光落到下方的众学子身上。</p>

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比较平静,二甲头名郑余牙垂首几度哽咽,看来心绪颇为复杂。</p>

想起对方的经历,她也能理解。</p>

殿上还有其他官员将注意力放到郑余牙身上。</p>

众所周知,一般新科三鼎甲在翰林院待一段时间后都会进入顾问处。</p>

去年顾问处仲博达被流放云南临安府后,顾问处就少了一人,一直不见陛下添人,今年若是再下放三人,顾问处就一下子少了四人,所以大家揣测今年可能陛下会选殿试前四名进入顾问处。</p>

当然一直是他们的揣测。</p>

自从顾问处建立以来,许多时候都维持着九名成员的数量,若是人数减少,陛下就会从其他地方选人,至今没少过。</p>

也有可能陛下这次就选三人入顾问处,并不想凑足九名顾问学士。</p>

……</p>

春闱结束后,朝廷的重心放在春闱上。</p>

去年年尾,多地下了大雪,开春时,许多地方雨水虽少,也能撑过这段时日。</p>

霍瑾瑜命各地督促、鼓励农耕、按部就班,不能错过农耕。</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