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宣宗文武——汪肇、谢宾举、聂铉等(1/1)

作者:徐夏半生

史事讲将1三国明第三十六章 宣宗文武——汪肇、谢宾举、聂铉等

汪肇,字德初,安徽休宁人,工绘事,山水、人物。出入于戴进、吴伟,但多草率之笔,尤长于翎毛,豪放不羁,自谓其笔意飘若海云,因自号海云。 谢宾举,字子隐,上元人,画山水人物,步骤戴进,具体而徵,画毕其兄承举即题诗于上。画山水人物,步骤戴进,具体而徵,画毕其兄承举即题诗于上。尝云:“我诗借君画增价,君画君我诗并传。” 方钺,方钺,钱塘人。山水、人物学戴文进,已造其阃域,惜早卒,评者谓“为戴门颜子”云,着有《名山藏》。 夏芷,字廷芳,钱塘人,善人物、山水,从游“浙派”开创者戴进。克勤於学,笔力雄健,逼其师。风雨图甚佳,惜早卒,传世作品有《归去来兮图》。 王世祥,钱塘人,戴进婿,亦善画,山水得其妇翁之传。 王彰,字文昭,郑人。以乡荐补为国子监生,永乐年间,安抚陕西、河南等地百姓,官至右都御史,为官执法很严,与当时的左都御史刘观,称“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 李至刚,名钢,以字行,松江华亭人。荐侍懿文太子,燕王朱棣称帝后被任命为左春坊大学,与解缙私交甚厚,曾一起参与编撰《太祖实录》,但李至刚人品非常差,多次因犯罪被下狱,还弹劾老朋友解缙,逐渐失去朱棣的信任。 聂铉,字器之,清江县人,明初学者,政治人物,三甲进士,授予广宗县县丞,上疏免除旱灾税。任满後,入京朝觐,献《南都赋》及《洪武圣德诗》。授翰林院待制,改国子助教,迁典籍。後赐归。又召其主持会试,并准备留用,聂铉请求便地自养,于是以庐陵教谕职位终老,聂铉与张美和、贝琼齐名,时称“成均三助”。 董伦,字安常,恩县董家堂村人。自幼酷爱诗书,刻苦用功,遍读经史子集。因张以宁推荐,董伦被召至南京任右赞善大夫,朱允炆继位后,拜董伦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给皇帝讲授经、史、鉴等书,还主持编纂了《太祖实录》,皇帝亲手写了“怡老堂”的匾额挂在他的屋中,又赐予髹几和玉鸩杖。为人秉性忠厚,常劝皇帝和近友诸藩王亲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南京杀了许多亲信大臣,独没罪及董伦,董伦告老还乡,回家不久病逝,享年80岁。 方宾,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官至兵部尚书。洪武年间,大学生授刑部郎中,数月后转兵部郎中,历署应天府事,坐事贬戍广东,因茹瑺的推荐,复召为兵部郎中。明成祖入京师,方宾与侍郎刘隽等迎附,特见委用,进兵部右侍郎。跟随兵部尚书刘隽出征安南的黎利,宾理部事,有干才,应务不滞,刘隽身死于交趾,方宾升任兵部尚书。性警敏,能揣上意,见知于帝,颇恃宠贪恣,扈从北京,兼掌行在吏部事。扈从北征,与内阁学士胡广、金幼孜、杨荣,侍郎金纯并与机密十一年、十五年、十八年,明成祖北巡,方宾均扈从。 方宾恃宠而骄,公然受贿,明成祖议亲征,尚书夏原吉、吴中、吕震与方宾共议,宜且休兵养民。未奏,会帝召宾,方宾言粮饷不足,召夏原吉,亦以不给对。帝怒,遣夏原吉视粮开平,旋召还下狱。方宾方提调灵济宫。中使进香至,语方宾以帝怒。方宾惧,自缢死。帝实无意杀宾,闻宾死,乃益怒,戮其尸。 周岐凤,明代画家。善书法,精鉴赏,跋韩干饮马图。 汤宗,字正传,平阳人。由太学生提任河南按察佥事,旋改北平按察佥事,因奏劾按察使陈瑛受燕王朱棣贿赂有异谋,升任山东按察使,迁刑部郎中、苏州知府。时苏州连年水灾,民多流离,欠租百万余石,宗谕富民出米代输,富户知其爱民,不到三个月即全部完纳。有人言其将“坐视水患”,贬为禄州通判,后以黄淮推荐,复召为大理寺丞,时一外国贡使病故于途,从人谓医杀之,将医师逮捕下狱,宗认为医与使者何仇?释之。后任户部主事。受解缙“无人臣礼”案牵连,系狱十多年,仁宗即位后始复官,迁南京大理卿。 李骐,本名李马,字德良,一作彦良,福建长乐沙京人。自幼聪慧异常,十岁即能通读《孝经》、《论语》,洞悉其义,福建乡试疏议,多出其手,同僚皆称为“拙斋先生”,满九载致仕,以功荣赠其父、母、前妻、封继配。归家研读经史自娱,常戒其子曰:“毋挟势以逞威,吾之愿也。”为人持重,不轻易戏言,好谈人善,不好谈人恶。与兄道亨相友爱,兄以子少让财产,不受。乐助人,会元陈中尝称其加,“仕者可为居官之法,隐者可为族里之法”。 叶春,本姓林,字景旸,海盐大易乡人,洪武间为海盐县胥吏,后历任礼部郎中、两淮盐运使、调福建参政。仁宗即位,受命巡视应天、镇江、常州、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宣德初,又奉命随大理卿胡概巡视江浙,为政清廉,百姓称道,三次莅临浙西,时嘉兴府属县仅嘉兴、海盐、崇德,境域宽广,难以治理,遂奏请朝廷增设4县,以便治理,未几获准,五年三月实施,还朝后,擢刑部右侍郎,卒于官。 瞿佑,字宗吉,号存斋,钱塘人,早年即能诗,谙熟典故,14岁时,其父友人张彦复即兴以鸡为题,让他赋诗,佑当即脱口吟道:“宋宗窗下对谈高,五德名声五彩毛;自是范张情义重,割烹何必用牛刀。”四句诗各自点出四个鸡的典故,格律工整。张拍手称绝,因此诗名远扬。明初曾任宣阳县训导,迁周府长吏,永乐年间,因作诗招祸罢职,被谪居保安。10年后获赦,做过3年家塾先生,后归居故里,以着述度过余年,着作颇多,主要有《存斋诗集》、《归田诗话》、《闻史管见》、《剪灯新话》等。 师逵,明朝大臣,官至户部尚书,字九达,兖州东阿人,幼年聪敏,8岁读书,日记千言。20岁入太学,从御史到辽东视察,因刚直不阿,触犯上司,被诬陷,逮至京城。太祖见其长相非凡,问明真相,擢为御史,后任陕西按察使,到任一月内,即将千余积案审理完毕;成祖即位,升兵部侍郎;仁宗即位,升户部尚书,居官40余年,为政清廉,家无积蓄;宣宗常与群臣议论:“大臣持廉守正者,唯逵一人。”后卒于任所。 张政,字平夫,安徽省广德人,资质聪慧,登进士。 李铭,宣宗时驸马,娶明仁宗女清河公主为妻。 张宗琏,字重器,江西吉水人,政治人物、进士。中进士二甲第五十五名,后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后贬为常州同知。当时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军籍,后擅自逮捕平民,张宗琏与之相争,使大量平民幸免,后因背部生疮而死,葬时有上千名常州百姓衣着白衣送葬。 郭敬,明朝四朝元老级太监,生于西夏县曹张镇,自18岁跟随明成祖朱棣,亦是大太监王振的亲信,在大同镇守的时候,土木堡之变中曾躲在草丛里逃过一劫。 蒋骥,以翰林院侍读承直郎身份,参与修纂明太宗实录,三甲同进士,与王艮、金幼孜等同年。 俞士吉,字周贞,号栎庵,晚号大瀛海客,浙江象山人。中举人,授兖州府学训导;建文中,上疏言时政得失,为朝议所允,晋监察御史,出按凤阳、徽州、湖广。成祖即位之后,进佥都御史。时浙西大水,命偕户部尚书夏元吉,往督农政。湖州灾,奏捐粮六十万石赈民。三年夏,浙西大饥,又随夏元吉发粟三十万石往赈。以礼部侍郎衔出使日本,封其国山为“寿安镇国之山”,为襄阳知府。仁宗在东宫,闻士吉善诗,询以古诗唐律,命作《圣节》诗各一体,援笔立成。宣德初,授南京刑部侍郎,越五年致仕。史传称其“仪表修洁,举止清雅,文采蔚然,谀之不喜,犯之不怒,伟度洪量汪如”。着有《栎庵自怡稿》。据石浦《武氏家谱》载,曾与郑和率船队下过西洋。 释迦也失,明朝着名的三大法王之一,系西藏拉萨河下游蔡贡塘地方人。自幼出家,后拜西藏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根本上师,学习佛法,因其勤奋好学,才华过人,故宗喀巴称其为“辩才无碍”的八大弟子之一。明成祖先后两次派专使召请宗喀巴,宗喀巴因年老未能亲往,遂派其弟子释迦也失代表他前去:释迦也失到达南京,受到明廷的盛大欢迎,在南京期间,每次朝觐明成祖,成祖赐坐,赐茶,赐宴,待以殊礼。此后,释迦也失遵照成祖之旨令,在南京营造寺宇,召募僧众,举行盛大宗教活动,受到成祖的赞许和赏识,给予优渥恩宠。 明成祖封其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印诰及金边黑色僧帽一顶。翌年,释迦也失返归西藏,于拉萨北郊主持修建了着名的色拉寺。释迦也失于古稀之年,仍不畏道路艰险、旅途辛劳,再次进京,觐见明宣宗皇帝,为明宣宗治愈重病,他曾多次赴蒙古、五台山和青海等地讲经传法,倡建寺庙。明宣宗颁赐释迦也失御制金印,封其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藏语为“绛钦曲结”。释迦也失卒于返藏途中,明廷下令在青海卓摩喀建造喇嘛寺,赐名”弘化寺”,以示纪念,寺内修建“至善大慈法王塔院”,收藏有大慈法王的舍利。 李贤,初名失必儿丑驴,鞑靼贵族,明朝初期大臣,初为北元工部尚书。在永昌侯蓝玉为主将发动“捕鱼儿海之战”,击溃北元残余政权,北元工部尚书失必儿丑驴脱离北元政权,归降明太祖朱元璋,由于失必儿丑驴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汉文、回回文等诸多文字,出任通译书。失必儿丑驴学识渊博,明太祖很喜欢他,赐名为李贤,当时燕王朱棣主持北方战事,明太祖将精通北方诸民族语言的李贤,授予燕府纪善。 李贤在燕王府侍奉燕王世子朱高炽最恭谨,后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李贤有辅佐重勋。朱棣攻破南京,将侄子明惠帝赶下台去,成为明成祖,李贤因功累迁至都指挥同知,官秩正三品,后晋为大学士。此后,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由李贤译书,而李贤在朝中屡陈所见时,明成祖大多采纳之。仁宗即位,念及李贤旧劳,晋升其为后军都督佥事,再进右都督,赏赐甚丰。后来,封病中的李贤为忠勤伯,食禄一千一百石,不久,李贤病逝,令其第二子以其先官职“纪善”之称为姓氏,改姓纪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 马京,字子高,本县俱得里人,民籍,少师于康汝楫先生。成祖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时太子守行在,马京被征赴行在,任北京行部左侍郎,以辅佐皇太子。马京到职后,尽诚翊赞,历久愈笃,深得太子倚重,却招致了高煦的嫉恨。成祖率兵五十万北征,留太子高炽监国,八月北征还,太子遣使迎接稍迟,高煦即让人制造谣言,谋动谣太子地位,并中伤马京、黄淮等一批监护太子的,成祖怒,以“奉表不敬”将马京等人下狱十年。 成祖再次北征,病死在榆木川,太子即位,马京当即被释,旋病逝,年73岁。对马京之死,仁宗甚为痛惜,特发“圣旨”,除遣官致祭外,追赠其为荣禄大夫、少博,赐文简,于宣德三年又发两道“圣旨”,一是封马京妻为太夫人,一是“以父勋劳”擢马京之子马健为文林郎、行在太常寺典簿。 吴溥,字德润,号古压,江西省崇仁县人,名儒吴与弼之父。中举人后,因病未参加会试,以教书自娱,后入国子监,授翰林院编修。成祖起兵“靖难”,攻人南京的前一天,胡广、解缙、王艮等江西籍翰林官会于吴溥家,立誓效忠建文,解缙、胡广尤为慷慨,王艮独流涕不语。3人去后,吴溥子与弼叹日:“胡广死节,应是大好事。”话未毕,传来隔壁胡广吩咐家人的声音:“外面太乱,小心将猪关好。”吴溥笑道:“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而王艮果然服毒而死,南京城破,吴溥与胡广等人均迎降。 永乐初,吴溥迁翰林院修撰,升国子司业,为《永乐大典》副总裁,参与编纂《太祖实录》,居官廉洁俭朴,清慎严谨,但在国子监20余年未升迁,宣德元年,死于任上。为官清正,不附权贵,二十年间官居原位,许多大臣因其多年不得晋升让其少针砭朝政,他却说:“是否能够得到知遇是人的天命所注定的,我不会为了自己的官位屈枉自己的内心”。所得官俸,大都散济亲友故旧之贫困者,以至死去无以为殓,自幼力学,潜心研究《春秋》,得其微旨。善诗,作品多反映年华迟暮、仕途艰辛的内心痛苦;也有写景寓情之作,情景交融,文笔清新,诗风淳朴,在明前期诸家中自成一体,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诗格楚楚”。除参编上述典籍外,还着有《古崖诗集》,选入《石仓历代诗选》。 潘文奎,永嘉昆阳村人,字景昭,愚庄其号也。治书,年三十岁,浙江丙子,乡试第五十四名。奉使朝鲜安南诸国,擢知河南许州事。以事当降,寻召还,改左春坊司直郎,未几朝廷遴选廷臣重厚堪任字牧者,升汉阳府别驾。以纂修国史召至京,十月升福建布政司右参议,后衣锦还乡。 太平,蒙古瓦剌部首领,迁使向明朝进贡,并请封位,成祖敕封为贤义王。不久,叛明,从顺宁王马哈木迎战成祖之亲征军,败于土剌河,后修好仍贡如故,其部下为马哈木之子脱欢所并。 阿鲁台,明朝东部蒙古首领之一,曾先后拥立鬼力赤、本雅失里阿台为可汗,而自称太师,专权擅政。受明封为“和宁王”,遂与瓦刺对立,为瓦剌部脱欢太师所杀。 周安,抗越爱国将领,其事迹载入《明史》,死后追封都指挥同知,并子孙世袭。安南臣子黎氏作乱,屠安南国君及其宗族自立其子为帝,安南残存宗室逃入南京,请求朱棣帮助复仇,于是中越两国交恶,朱棣用兵安南,张辅指挥了这场战争,征服安南并郡县之纳入明朝版图,但安南民心不附,为尔后的变乱埋下了祸根。朱棣迁都北京,明朝的经营重点逐渐北移,安南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安南地方官黎利召集各部在兰山会盟,起兵抗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明军守军渐渐不支。宣宗调集明军主力围剿安南救援明守军,但经“宁桥之役”中伏大败,明朝安南守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黎利进而率数十万安南大军,围攻明朝在安南军事重镇乂安。周安作为镇守乂安主将率所部明军与安南军激战,不料部分明将胆小怕死临阵叛变,战局恶化,黎利派人劝降周安,周安大骂不止,誓死不降,但终因寡不敌众,所部深陷敌阵,周安最后大呼“我是天朝的臣子,岂能死于贼手”,与指挥陈麟跃起夺贼刀,手刃敌军数人后皆自刎殉国,所部明军近万余人全部力战壮烈殉国,明朝政府感其忠烈,宣宗乃追封周安为都指挥同知,并子孙世袭,其事迹载入《明史》。 夏旭,江西永丰人,一作九旭,农民起义领袖。江西濒江八府久雨成灾,次年又遭旱蝗,夏旭率饥民数千人,据大盘山起义,自称都督,同年十月,官军袭破山寨,被俘杀害。 黄骥,全州人,中乡举,为沙县教谕。永乐时擢礼科给事中,常三使西域;仁宗初,上疏言:“西域贡使多商人假托,无赖小人投为从者,乘传役人,运贡物至京师,赏赉优厚。番人慕利,贡无虚月,致民失业妨农。比其使还,多赍货物,车运至百余辆。丁男不足,役及妇女。所至辱驿官,鞭夫隶,无敢与较者。乞敕陕西行都司,惟哈密诸国王遣使入贡者,许令来京,止正副使得乘驿马,陕人庶少苏。至西域所产,惟马切边需,应就给甘肃军士。其冈砂、梧桐、碱之类,皆无益国用,请一切勿受,则来者自稀,浮费益省。”帝以示尚书吕震,且让之曰:“骥尝奉使,悉西事。卿西人,顾不悉邪?骥言是,其即议行。”后迁右通政,与李琦、罗汝敬抚谕交址,不辱命,使还,寻卒。 吴管者,蒙古族,恭顺伯把都帖木儿(吴允诚)之子,明朝广义伯,初居甘肃塞外。随父吴允诚归降明朝,居凉州耕牧。吴允诚与兄吴克忠、吴克勤,从明成祖征阿鲁台、本雅失里后,吴管者与母留守凉州,原归降明朝的凉州卫“鞑官千户”虎保、永昌卫“鞑官千户”亦令真巴等,趁机起兵反明,欲胁迫吴允诚部众同反,吴管者与母共议,召部将保住(杨效诚)、卜颜不花等平叛,擒伍马儿沙等,以功,授指挥佥事。升都指挥佥事,封广义伯,次年卒,妻早奴亦有智略,助其守边,常亲入朝献良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