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慈悲不小788(1/2)

作者:墨观澜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第八百零九章 慈悲不小788

有的人花费上千两白银,遍访名医,未必能救下一命,而无禄和尚不过是花了几两碎银就能救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齼</p>

他不懂什么佛门精髓,大乘佛法。</p>

以无禄大师最朴素的善恶观,便是认为救人性命就是最大的善。</p>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善因远大于修订经义、塑造金身。</p>

“这些孩子的母亲,或是意外怀孕,无力生养;或是和离后才发现怀孕,自己无能力抚养;也有父母双亡,怀孕7个月,被白面书生骗光财产的孤女;也有与人私通被父母发现却执意生下孩子的大家闺秀;也有青楼之中意外怀疑的风尘女子……这些孩子的身世,都是见不得光的人。”</p>

无禄说到此处之时,神情略显黯淡。</p>

这些孩子即便是因为他能够存活于世,但其日后的人生之路也会异常艰难。</p>

虽然无禄大师的行为在律法上存在争议,但他的善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齼</p>

“大师,您这里需要向金陵府衙备案,明日我会派人前来,对这些孩子进行登记,给他们录入户籍。”</p>

无禄闻言路上错愕,随后露出了欣喜之色。</p>

杨清源简单的一句话,让这些孩子有了户籍。</p>

户籍,对于每一个华夏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户籍制度,也就是户口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p>

是历朝历代各级郡县对其所辖范围内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p>

同时还要根据此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也是同时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恢复人身自由的重要途径。</p>

从上古殷商之时,就有已经有户籍雏形,《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齼</p>

至上古西周,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这是算是已知最早的城乡人口划分,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首都户口了。</p>

至先秦,因为各国之间的战乱,对于人口和兵源也就愈发地看重,也就建立了更完善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做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商君书有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p>

……</p>

历朝历代对于户籍登记都是十分看重。</p>

至大周,洪武三年,太祖高皇帝下诏,命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登记的主要内容是籍贯、丁口、姓名、年龄等。为防止假冒、伪造,政府将户贴“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籍藏于部,贴给于民”。</p>

大周的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p>

而这些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基本注定了他们的父母不能出现在阳光之下,他们也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录入户籍。齼</p>

“这都是小事,我身为扬州绌陟使,代天牧民,这些孩子也是我大周之民。”</p>

又闲聊了一会儿,杨清源便起身开口道,“无禄大师,本官还有公务在身,不便久留。”</p>

杨清源的这声“大师”,乃是出自真心实意的。</p>

不管无禄师承何人法脉,也不管无禄于佛门经义之上有何造诣?单凭他救的这些孩子,就足以让杨清源称他一句“大师”了。</p>

杨清源行至门口,然后转身问师妃暄道:“师仙子,你是继续要留在这里吗?!”</p>

话里的语气并非是强制或者是命令的,而是一个征求意见的语气,即便是现在师妃暄算是半依附于杨清源的状态,杨清源对于独立的个体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尊重。</p>

“多谢杨侯,妃暄还是想要留在这里,在这护生居中,妃暄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师妃暄的面容平静,脸上似乎还带着一分慈悲之意,这与之前装出来的悲天悯人不同,而是真心实意的。齼</p>

“善!”杨清源微笑点头,随后也没有什么举措,只是转身离开了。</p>

直到杨清源走远之后,无禄才开口说道,“妃暄,贫僧倒觉得这位杨侯不像传闻中那般。”</p>

师妃暄秀眉微微一挑,“哦?!师兄听的传闻之中,这位杨侯是什么样的人物?!”</p>

无禄大师回忆了一下,“根据之前在普贤寺中所听的传闻中,这位杨侯乃是心机深沉、鹰顾狼视的枭雄,乃是道门第一智囊,我佛门最大的敌人,朝廷第一鹰犬爪牙……嗯……杀尽胡虏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p>

无禄大师还吟诗一句,来表达自己心中原本的杨清源。</p>

“今日一见,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位光风霁月、翩翩公子。”无禄大师对于这位杨清源杨大人,不吝美词,满是夸耀。</p>

人家一来就要解决这些孩子的户籍问题,分明就是大好人啊!定是普贤寺的那些秃驴诬陷于他的。齼</p>

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p>

这是万古不易的至理。</p>

无禄虽然没有吃杨清源的,拿杨清源的,但是收的好处远不是吃的、拿的可比的。</p>

师妃暄奇道,“无禄师兄,他可是道门中人,佛门大敌?”</p>

“这么佛门、道门分得这么清楚干什么?!我佛门自然是导人向善,但道门难道不是一片慈悲之心?贫僧也曾听过道门的十二愿,词词句句尽是大慈悲。”</p>

道门十二愿:</p>

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齼</p>

三愿皇王万寿,四愿国土清平。</p>

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p>

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p>

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p>

十一愿诸神拥护,十二愿亡者超升。</p>

道门子弟口诵而心维、奉道而行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