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着名人物第192章 李如松:明朝战神
一、早得宠眷 李如松的早期仕途,可以说是伴随着父亲李成梁的辉煌战绩和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展开的。自小随父征战,李如松在实践中磨炼出了过硬的军事素质,加之名士徐渭的兵法指导,使得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深谙用兵之道。万历三年(1575年),他因承父荫而被授予都指挥同知的职位,开始了正式的军旅生涯,此后不断晋升,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年仅三十五岁的李如松便已荣升山西总兵官,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年轻总兵官任命。 然而,李如松的快速晋升也引起了朝廷内外的议论。给事中黄道瞻担忧李氏父子权力过重,建议明神宗采取措施分散其权势。大学士申时行也提出应当对李如松加以保全,避免过度集权可能带来的风险。对此,神宗皇帝并未削减李如松的职务,而是将其调入京城任职,一方面可以减少外界对其家族势力的疑虑,另一方面也是对李如松的一种保护。 在京城任职期间,李如松担任神机营右副将,以及京城内外巡捕的提督,显示了皇帝对他的信任与倚重。不过,李如松的性格颇为刚直,甚至有些傲慢。在出任宣府总兵官时,他无视传统礼制,与宣府巡抚许守谦平起平坐,引发了官员间的冲突。此事被巡按御史王之栋弹劾,称其“骄横”。虽然神宗皇帝对李如松的处罚仅限于扣减俸禄,但这一事件反映了李如松性格中不容忽视的一面,也预示了其日后可能面临的挑战。 即便如此,神宗皇帝对李如松的宠爱并未减弱。面对科道官的连续弹劾,神宗始终坚定地站在李如松一边,甚至将其召回京城,任中军都督府佥书,继续给予重任。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体现了皇帝对李如松个人能力的高度认可,以及对李家在边防中作用的重视。 二、扬名西北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勾结蒙古河套部落,悍然发动叛乱,迅速攻陷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等地,引发“全陕震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明朝政府迅速调集兵力,然而初期平叛进展缓慢,叛军气焰愈发嚣张。 关键时刻,御史梅国桢力荐名将李如松,李如松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率辽东、宣府、大同、山西等精锐部队及浙兵、苗兵,组成庞大的平叛大军。四月,李如松接掌帅印,迅速整合各方兵力,制定周密作战计划。 六月,李如松亲率大军抵达宁夏,迅速稳定战局。七月,他命副将麻贵率部出击,成功击败蒙古河套部落,并一路追击至贺兰山,彻底剪除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在宁夏城下形成合围之势,将叛军困于孤城之中。 面对坚固的宁夏城防,李如松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仔细观察地形,决定采取水攻之策,下令决开黄河,引滔滔黄河水灌入城中。城内叛军顿时陷入困境,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加之内部火拼,叛军势力迅速瓦解。 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在黄河水的浸泡下终于崩塌,李如松抓住时机,下令全面攻城。明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叛军首领哱拜在绝望中杀死两名属下后向李如松投降。然而,李如松为彻底根除叛乱,最终决定尽灭哱拜族,宁夏叛乱至此彻底平息。 三、转战朝鲜 在16世纪末,随着丰臣秀吉完成对日本列岛的统一,其野心转向了外部,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军事扩张计划,目标直指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指挥下的庞大军队,共计15万之众,跨越对马海峡,对朝鲜半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和高效的作战能力,使得朝鲜半岛上的防御体系几乎瞬间崩溃。朝鲜的李氏王朝,长期处于内部纷争和武备松弛的状态,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几乎无力招架。短短两个月内,朝鲜的主要城市包括京城、开城、平壤相继沦陷,日军的推进直至鸭绿江畔。 丰臣秀吉的野心并不止于朝鲜,他进一步要求明朝承认日本占据朝鲜北部领土,甚至试图动摇明朝在周边国家的宗主权。这一举动引起了明朝朝廷的强烈反应,主战派主张坚决抵抗,而主和派则担心朝鲜的脆弱会拖累明朝。最终,万历帝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显示了明朝作为宗主国的责任和决心。 然而,初次派遣的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三千兵马在进攻平壤时遭遇惨败,副将史儒战死,部队遭受重创,祖承训本人也险些丧命。这次失败凸显了日军的强大和明军准备的不足。 鉴于此,万历帝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任命刚刚在宁夏平定叛乱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负责统率来自蓟、辽、冀、川、浙等地的精锐部队,准备东渡鸭绿江,展开抗倭援朝的正义之战。李如松的两位弟弟李如梅和李如柏也被委以副总兵的重任,一同参与此次东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带领着明军,举行了庄严的誓师仪式,随后渡过鸭绿江,正式开启了万历朝鲜战争中的明朝抗倭行动。李如松的到来,不仅为朝鲜带去了希望,也为明朝在东亚地区的威望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平壤鏖战 平壤之战是万历朝鲜战争中最为关键的战役之一,发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由明朝东征军提督李如松指挥。面对小西行长所率的。李如松不仅在宁夏之役和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更以其智勇双全的形象,成为了后世传颂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