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济世第107章 闽南求雨
在张宇辰忙着整理隐仙谷的事情的时候,天师府带着一众高道来到了闽南。这次闽南的交流跟别的地方完全不一样。</p>
因为整个闽南地区已经快两年没下什么大雨了,哪怕是这两年的雨季,下的也是一小场的蒙蒙细雨。当地正经历着百年一遇的大干旱。境内的许多水库已经完全干涸了,很多水库仅仅只剩一个小水潭,这个小水潭还是天天靠着这自来水的补给保存下来的。</p>
对面的宝岛也是干旱的很严重,据说他们的着名景点日月潭已经见底了。离大陆更近的金门岛,更是靠着大陆水的补给。但是闽南本身也是十分的干旱,境内的自来水,都是靠着货车从外省运来来的,日夜不停的运着。还好我国的铁路网十分的发达,以前的老铁路现在直接改成货运,所以再加点运水的业务,完全可以安排的过来。</p>
这次闽南的道教交流活动,就是急众生之所急,求雨。当地已经求过很多不清场次的雨了,各个大大小小的宗教场所都举行过,但是没什么效果。这次是闽南的宗教管理局听说道教来了大量的高真,所以就联系到了当地的道教协会,所以就安排了这场求雨活动。</p>
天师府的一行人来到泉州市时,闽南道教协会的谢会长可是亲自到高铁站迎接大家的。这次求雨的活动地点就是泉州的元妙观。</p>
元妙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街新府口俗称“天公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初曰白云庙,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p>
晋武帝太康(280—289)中,为白云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713—741)改龙兴观为开元,而以观为隆兴。</p>
宋大中祥符间(1008),改天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玄妙(取《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清康熙七年(1668),为避圣祖玄烨之讳,又易名元妙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p>
历史上的元妙观,占地1万多平方米。观前在照壁塑有太极图、星象、日月。各殿之前都铺有青石龙陛浮雕,使殿宇更显庄严肃穆。观内外凿有七口丹井,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传为道士炼丹所用。观内原有一棵晋代所植的大桧树,树围7尺余、树高16丈,浓荫如幄,传说明代纪道人曾坐在桧树上炼丹。桧树旁建有固定的戏台,为道教节日演出所用。每年除夕,通宵达旦演戏,常有欠债的穷人前来避债,度过年关。因此,元妙观的戏台又叫“避债台”。</p>
元妙观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丹宝齐全、名道辈出而成为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明清两代管理道教的“道纪司”都设在元妙观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