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古代农家子的宰辅之路第188章 一诗压全场
“这位公子他他在说什么?” 全场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是没有想到眼前这,原本态度还算诚恳的青衣书生,再次说出的话,竟然如此锐利。 “仁兄你……” 林子墨上手拉住柳风扬的胳膊,有些欲言又止的摇头。 “这位才子?” 歌姬这时也走了过来,拉着林芷若的手腕往后退了两步,才疑惑的小声问道。 林芷若闻言,一张绝美的脸上也浮现了一丝苦笑,轻轻摇了摇头。 柳风扬却是轻轻推开林子墨的手,抬眼看向胡文,泥人尚有三分火气,何况他也已经道过歉了,还要他怎样。 “林兄不必多言,今日我并不是针对胡兄,只是……” “只是什么?只是你做的中秋诗比我的好?” 柳风扬话没说完就被胡文接了过去,胡文都被气笑了,胸口正不断起伏,他自诩庆州府年轻一辈之中诗才一等一的人物,被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嘲讽,只感觉肺都要气炸了。 身旁青山诗社的几人,也转头皱眉盯着柳风扬叫嚷道: “呵,你既如此有才,那便把诗作出来,让我等瞧瞧便是。” “对,拿出来让我们瞧瞧,你是没有啊,还是不敢啊?” “多说无益拿出来吧?不然你便是个沽名钓誉的小人!” “……” 几人叫嚷不停,一旁的众人看向柳风扬的眼神,也似乎带上了一些审视,从古至今,不乏有离经叛道的狂士,胸无点墨,却以各种其他方式闻名于世,眼前这青衣书生,莫非要走此道。 眼看着众人对这青衣书生起了猜疑,胡文胸中才算歇了口气,斜着眼上下打量了柳风扬一眼,摆手指向一旁的桌案道: “阁下既然说你之才在我之上,还请落墨让大家一观,好分辨是实至名归,还是沽名钓誉。” 见状,柳风扬也不客气,拱拱手道: “胡兄的话在下还要纠正一二,此诗并非吾之作,而是吾听前日小师叔被考究学问时,临场作来,才有所记。” “今日,我便与你见识一下!” 说罢,柳风扬略摆长衫,便大踏步朝着桌案前走去。 “哼,咱们也过去!” 胡文冷哼一声,也连忙跟了过去,林张二人也无奈的笑了笑,跟着走了过去。 “咱们也走过去瞧瞧。” “看那书生胸有成的样子,咱们今晚要有好戏看了!” “同去同去!” 众多小姐公子们也好奇的围了过去。 歌姬轻轻拉住林芷若的柔夷,缓缓摇了摇头,眺望着被众人围住的青衣书生,轻声说道: “咱们一会看也不急,免得在人群里,被人说了闲话。” 林芷若薄唇微张,犹豫了片刻,却又淡淡的柔声道: “听姐姐的。” …… 不远处,柳风扬提着笔,心里默默念道: “小师叔,别怪我,别怪我!” “师侄下次亲自给你请罪。” 心中默念了两句,柳风扬便决定好了,等到一会写完诗,他就立马就走,他刚才只说是小师叔作的,他在这诗会里一直就是个小透明,想来也没人会认识他。 青山诗社的几人,等的有些不耐烦,正想开口催促,就见柳风扬缓缓睁开了眼,提着毛笔在砚台的墨汁里蘸了蘸,又轻轻在砚台边点了两下,随后轻摆镇纸,抚平纸面,弯下腰面容严肃,一手提笔一手捏袖,落笔开始写了起来。 很快,诗名便出现在了纸上。 中秋对月 嗯,很常见的诗名,并不新颖倒也挑不出错,林张二人面色淡然,胡文也十分淡定。 紧接着第一句…… 无云世界秋,共看蟾盘上海涯。 林子墨嘴里轻轻念着,却是微不可察的摇了摇头,这前两句写的四平八稳,写出了夜朗晴空,人们追逐争相赏月的盛景,虽显得平淡,倒也显得精炼,若是在胡文那诗相比,只能说伯仲之间,若说超越,便有些牵强了。 “哈哈,我等还以为你那小师叔有多厉害呢?到头来就这质量,莫不是你说了谎,你就是你那小师叔?” “你是小师叔,小师叔是你,那我与你同辈,你何不唤我一声小师叔听听?” 青山诗社几人正憋着气呢,看到前两句一出来,便立马来了兴致,开始唱起了双簧。 周围的的众人看着桌案,又看了眼柳风扬,眼中有些失望,原本他们还以为这青衣书生是个有才之人,可现在看来,虽也有一些才鉴赏能力在这好,可终究还是夸夸其谈之辈罢了。 胡文憋着笑,摆手打断了几人的议论,双手抱胸看向柳风扬道: “这位仁兄,今夜之事你跟我道个歉就行了,你这小师叔的诗作怕是……” “啧啧啧……” 胡文没有接着说下去,反而咋舌起来,柳风扬对周围的嘈杂声并没有回应,只是手中的毛笔却挥动的更快起来。 张林二人见状,有些诧异,前两句平平无奇,若是继续写下去,要想写的足够优秀,便只能是难上加难,除了自讨没趣,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结果。 可这青衣书生却是不管不顾,如此笃定的态度,却让两人好奇起来,究竟是什么样诗词,才能让这书生有这般信心。 两人下意识就往前迈出了一步,低头望去,便见又是两句话渐渐的在纸上浮现而出。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直到天头天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林张二人嘴里喃喃念着,可身子却如同僵住一般,久久不动,片刻,两人看着桌案上的那首诗,眼中满是敬意,可转头看向胡文时,眼里却满满的同情。 “你们二人,这是何眼神?” 胡文更气了,嘟囔着瞪了眼林张二人,自顾自走上前看去,只是看了一眼,便猛然瞪大了双眼,看了眼傲然的柳风扬,又看了眼桌案诗词,痴痴的张着嘴楞了好一会儿,便突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弯腰拱手,长长一礼,嘴里感叹道: “贵师叔大才,胡文远不及也!” 说罢,便头也不回的,飞快飞快朝着黑暗处走去。 “胡兄你……” 青山诗社几人见状,疑惑的上前望了一眼,便也如同和胡文复制粘贴一般,弯腰作揖,告辞离去。 见到这,柳风扬松了口气,眼看着众人一脸好奇敬佩的表情,心中一动,放下毛笔便飞速的蹿出人群,消失的无影无踪。 众才子才女这才从诗文中回过神,转身看着院外,急切的叹道: “这……” “怎么走了呀!” “哎呀,我都没有问到那青年小师叔的名字呢,好可惜啊!” 张林二人伸着手有些惋惜的看着柳风扬背影消失,颓然的放下手摇了摇头可惜道: “唉,如此大才,不能与之相见,当真是可惜……” “谁说不是呢?” 就在众人猜测柳风扬身份之时,位于最后那男子,终是拍着脑袋兴奋的大喊道: “我知道他,那书生名叫柳风扬,是昌文街柳家柳大人的孙子!” “哦,对了柳大人还有一个小徒弟,听说今年院试中了小三元!” 男子声音一出,众人便又拍着手兴奋激动起来,而林子墨和张之动对望了一眼,眼神表情具都错愕不已。 柳老大人,小徒弟,小三元,小师叔? 那是谁还用猜吗,两人原本还打算沉淀一年再创诗社的,可受老学政鼓舞,两人又在院试后创办沧澜诗社,可这贼老天,你要不要这么离谱! 第一场诗会又让两人碰到王平? 打击人,也不是个这么打击法啊。 两人苦笑着摇摇头,林子墨拍着张之动的肩膀,带着悲伤问道: “张兄,今夜月影悠长,你我二人何不把酒对月,互诉哀肠?” 张之动缓缓点头: “正有此意,林兄要不走起?” “走!” 两人神色低沉,俨然不复刚才欢颜模样,张之动勾着林子墨的肩头,两人长叹一声便转身离去,那萧索孤寂的背影,深深勾动了庭院之中的几个女子,女子紧紧攥着手帕,满眼桃花。 “唉,那才子小师叔到底是何许人也?张兄和林兄为何没说清楚便走了,还如此……消沉?” 沧澜诗社的几人,见状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疑惑道。 只是转瞬间,这庭院中众星捧月的书生,便又变成了眼下这名说出柳风扬的男子。 “公子,你知道这么多,便同我们说说吧,刚才那位公子的小师叔到底是谁啊?” “是啊公子,听你这么说来,又是小三元又是柳大人的弟子,想来应该是很有名啊,为何小女子从未听过呢?” “小三元,诗才人,我这心中便似那被撩拨一般,痒得不行,公子你就给我们说说吧。” 被几位漂亮的女子围住,那书生脸上也浮现出一抹羞红,朝这个拱拱手,又朝那个拱拱手,嘴里道着歉,只说是柳风扬没有明说,他便更不好说了,免得惹了麻烦。 可庭院中还有不少的公子少爷,嘴角嗤笑一声,便径直抛去了几两银子,那书生见到银子眼睛都亮了,可还是推辞不接受,见状几人又是一人几两碎银丢过去,那书生面色严肃的将铜钱一一捡起,小心收好后,才笑着拱了拱手。 麻烦?那也得能找到我不是? 他又没有像柳风扬那般的爷爷,和诗文闻名的小师叔,谁能找到他?做梦的嘞! 想到这,那书生想着腰包里的碎银,嘴角大大的咧开笑着道: “不瞒几位公子小姐,若是在下所料不错,柳公子口中的小师叔,便是今年院试头名,名叫王平,年岁不大,可通过了县,府,院三试,榜榜第一,是为小三元!” “而且那王平,诗才极高,每次诗赋榜皆都第一……” 话说到这,有腼腆一些的才女便鼓起勇气,对着书生好奇的问道: “那我听听说,这届院试,林公子和张公子也都参加了,难道这二人都败给了那王才子?” “对啊对啊,难道林才子和张才子也不行?” 女子们好奇问着,书生却是叹了口气,朝着林张二人离去的方向一摆手,笑着反问道: “几位小姐可知,方才林张二位才子,听到我所说之话,为何会面色剧变,一脸颓然?” 众女子思索片刻,震惊回眸,盯着书生惊声问道: “莫非他们已经知道是王平了?” 书生笑着点头: “然也!” “今年院试诗赋榜第一为王平,张公子和林公子皆位于王平身后,此乃一败!” “而三年前,林公子参加府试输给王平,此乃林公子二败。” “唉……,依我之见,两位公子今夜怕是因为柳公子的无心之失,又给打击的够呛啊!” 众女闻言,也惊讶的捂住嘴巴,不断追问起王平现在在哪,就连那群少爷公子,也都装着侧着听着,可书生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素听王家王平在积元县名声极好,那火炕之法也是由王平献于官府,减少了无数百姓寒日之忧,可这王平实在低调,我从未见过。” 见书生摇头,众人都有些可惜,可这时一名穿着翠绿衣服的小丫鬟,却带着一张纸匆匆从院外赶了进来,在自家身边小声说道: “小姐,你日思夜想的那明月露开始售卖了,就在庆丰街,叫什么明月阁,还在今夜媒每人送一块胰皂,还有听说那小掌柜,是个叫王平的小书生,背手望月,可有文气了呢。” 小丫鬟嘴里笑着说个不停,可场中的气氛却是突然安静了下来,小丫鬟诧异抬头,便被众人死死盯着的目光吓了一跳,慌忙躲到自家小姐后背,却又被带了出来。 “小袖,别怕,让这位公子问你几句话。” 见状小丫鬟怯生生的点了点头,众人看向书生,书生吸了口气,轻声问道: “这位姑娘,那所谓的明月阁,有没有一两位彪形大汉?” 小丫鬟点头: “他们说有,不过挺和善。” 书生再问:“那,那位叫王平的公子,是不是清秀俊逸,其中一名大汉还时刻跟在他身后?” 小丫鬟歪着脑袋,又是点头: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