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秦时,助政哥大一统第一百七十五章 李斯:我也要参加科举176
大秦,上林苑。</p>
几十个少年,人人穿着崭新的新衣,规规矩矩的坐在木头椅子上,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的老师,相国吕不韦的高等门客李斯!</p>
“来,跟着我一起念:人之初,性本恶。性相近,习相远。</p>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p>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p>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p>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p>
李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字,开始教授这些少年。</p>
这种新式的文字(简体中文),在李斯看起来简直就是文明的未来。</p>
汉字或者说是古代诸夏的文字是全世界最难懂也最难学的文字。</p>
没有之一。</p>
复杂的结构,完美的构造加上繁多的笔画,使得自古以来,学会诸夏的读写,比之其他语言都要难上数倍。</p>
这,放在启蒙上是格外困难的。</p>
但,只要学会了汉字(这个时代不叫汉字,但是为了方面阅读理解,采用了汉字的说法),平均智商确实是比其他人种要更高一些。</p>
从智商的角度上说,学会了汉字的民族,整体智商确实更高。</p>
比方说,诸夏,朝鲜,百越,甚至是倭寇。</p>
比起周边的其他蛮夷,学会了汉字的满意明显更强。</p>
放在东亚怪物房可能一般般,可要是丢到其他地方,妥妥的一方霸主。</p>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汉字从仓颉开始造字的时候,就是为了方便精英交流的。</p>
作为代价,难学难懂也就不可避免了。</p>
当然,中国人一直在试图改进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纂,从小纂到隶书,再从繁体字到简体字,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知识普及的需要。</p>
可以说,除了满清这个反动政权,其他任何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政权,都在想办法更新汉字和进化汉字。</p>
历史上,政哥推行的是小篆。</p>
但是袁华提供了更好的简体中文之后,政哥果断就采用了这种新式文字作为知识的载体。</p>
没办法,这个时代的仓颉篇,特么的一上来就是困难模式。</p>
学完仓颉,直接就是大学的内容了,一堆《尚书》《诗经》《韩非子》丢过来。</p>
这特么不困难就见鬼了。</p>
也就是韩非,李斯,张良,张苍这些高智商人士,才会感觉比较轻松。</p>
只能说,在古代当学生,其实特别不容易。</p>
但相对的,学出来了,就不用愁就业问题了。</p>
反正,现在就算是大秦的基层公务员,也是一堆文盲。</p>
甚至县衙的衙役,识字的也是凤毛麟角。</p>
想当年,他李斯启蒙的时候,还是从仓颉篇开始学起的。</p>
李斯学会了仓颉篇,就直接当上了管仓库的小吏。</p>
后面他领悟出了仓库老鼠和厕所老鼠的区别,就找荀子求学去了。</p>
当然,李斯作为吕不韦的高级门客,愿意和普通老师一起来教授这些烈士的孤儿,根本不是什么好心,单纯就是官迷。</p>
因为,政哥对于他想方设法建立起的这个少年孤儿进修班还是非常上心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