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六章 韩成剧透赵匡胤:造孽啊(1/1)

作者:墨守白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第五零六章 韩成剧透赵匡胤:造孽啊

赵匡胤都有些懵了。 原本在得知他大宋,居然存在了三百多年。 心情还是挺不错的。 但是又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些事情的不对。 重新变得疑惑起来。 自己大宋,那当真是除了自己之外,剩下的皇帝一直窝囊。 就是这样的大宋,还存在了那么多年。 怎么看这事都不应该。 不过,这所有的一切,在听到了南北两宋这个关键词之后。 就一下子消失了,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怎么会有南北两宋 莫非……自己大宋在后面吃了什么大亏,而后丢掉了半壁江山 来到南方去偏安一隅了吗。 要不怎么会有北宋南宋之称 就像历史上的西汉,东汉,以及西晋,东晋…… 当这样的想法在心中升起之后,赵匡胤忍不住伸手捂住自己的胸口。 只觉得心好疼。 他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肯定是对的。 毕竟上一次的时候,朱元璋还明确的说过,世上没有超过三百年的朝代。 强如汉唐也没有。 自己大宋就更不要想了。 可现在,这韩成又说自己大宋有三百一十九年。 这么一看,似乎和朱元璋在此之前所说的话相矛盾。 但是再仔细想想的话,又能够让人看出其中的端倪。 这其中的原因,只怕就是出在这有了南北两宋上。 南北将宋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 所以,便将南北两宋的国祚,分开看了。 所以他才会如此说。 再想想自己大宋,这么多皇帝的窝囊样子。 以及积贫积弱,流民四起等诸多的问题。 便越发觉的自己所想的,非常之正确。 “韩小友,为什么会有南北两宋 莫非,这……” 赵匡胤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 韩成点了点头的:“这是因为到了后来,大宋遭遇了劫难。 宋室南迁了。 北面大片领土,被异族所占据。 所以,到了南面的宋朝,在后来便被称为南宋……” 还真就是这样!! 赵匡胤用手捂胸口捂的更加利害了。 虽然早就猜出应该是这么一个结果。 可此时从韩成这里,得到确切的答案,心中还是难受的厉害。 有被刺激到。 果然,自己大宋没有最窝囊,只有更窝囊! “韩小友,那……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 可是……辽国大举南下了 还是说之前洪武皇帝所说的蒙古” 赵匡胤忍住心痛,望着韩成询问。 韩成看看赵匡胤的样子,再想一想这里面的一系列事儿。 开口道:“都不是,是金人。” 金人! 这中间咋就又出来了一个金人呢 不是……这怎么随便冒出来一个,就可以按着自己大宋打啊! 自己大宋还真就谁都打不过 当下便又要出声询问。 韩成见此,便摆了摆手:“这事有些复杂。 还是先说前面的事,而再往后面一个个的说。 这样的话,才能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说的更加深刻一些。 对你今后回去整改宋朝,也更加有利。 当然,韩成会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来。 也是准备给赵匡胤,留够足够的时间。 让他来消化吸收这件事情。 免得直接听到了靖康耻会受不了刺激。 人都没了。 真要是如此,那损失可就太大了。 听到韩成所言,赵匡胤想了想便也点了点头。 同意了韩成的说法。 觉得韩成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但是,对于那所谓的金人,还有自己大宋为什么会南迁,还是充满了深深的疑惑。 “纵观宋仁宗一朝,那当真是名臣辈出。 有着太多后世之人耳熟能详的官员。 比如被后世称之为包青天的包拯。 还有一代男神,进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 以及欧阳修,富弼,韩琦,文彦博,狄青,苏洵,王安石,苏轼…… 以至于,在接下来的英宗,神宗两朝,很多的重臣,名臣都也都是从仁宗朝时发迹,然后流传下去了。 论起人才辈出,宋仁宗之朝,那是真的让人心驰神往……” 听到韩成的话,赵匡胤都不由的为之惊奇。 就宋仁宗那样的,居然还名臣辈出,群星璀璨 “那……怎么这样多的名臣,却什么有效的事情都没干出来 幽云十六州没有拿下来就不说了,怎么还让西夏立国,送岁币。 还给辽国加岁币。 积贫积弱的局面,变该得更加的严重” 赵匡胤,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出声说道。 他这一句话,就把韩成给整得有些沉默。 脑海当中不由浮现了,太宗皇帝有雄心壮志……但无能的批注。 这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成原本还是想要和赵匡胤,多介绍一下这仁宗朝的名臣,着重说一下大宋男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以及包拯包青天这些人的。 可这时候,听到了赵匡胤说的这话后。 倒是一下子失去了这方面的兴趣。 觉得在这个时候,给他说这些,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便闭了嘴。 包括宋仁宗时的那些文学艺术成就等诸多的事儿,也没提。 唐诗有唐朝的盛世做支撑,显得豪迈提气。 宋词有豪迈,有婉约,但是失去了一个强大国度的支撑,结合当时背景去看,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单薄。 甚至于是难受…… 这个时候对赵匡胤说这些,确实并不太合适。 所以,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宋英宗身上。 “嘉佑八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 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 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 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 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 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 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 四月初四,赵曙生病。 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 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 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 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 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 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 当时他这病,据说是忽然间就有些发了狂,还大呼小叫,胡言乱语。 并对曹太后多有顶撞。 揭其短处。 看似神志不清…… 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曹太后甚至于想要把他的皇帝位置给废了。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进行一番传说。 而后又对宋英宗赵曙进行了一番的劝说…… 经过臣子们的居中调和,两宫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缓和……” 就在赵匡胤等着听,赵曙接下来做出一些什么比较看得过眼的事情时,结果接下来韩成所说出来的话,却令他又一次为之愣神。 “治平元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 曹太后撤帘还政。 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 当时赵祯逝世已有十四个月。 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举行的祭礼再议。 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 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八个月的论战。 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之争’。 以王珪为首的人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 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 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 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 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 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 一时间,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 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 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 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赵曙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 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 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 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 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 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 交给了皇上一份。 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 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 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 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 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赵曙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赵曙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 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 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 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 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 最终说服了太后。 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 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 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 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手不言。 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 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 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 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中也很过意不去。 特地对左右人道:不宜责之太重。 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 赵曙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 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 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 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 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 可以说是软硬兼施。 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赵曙绞尽脑汁。 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十八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 “嘭!!” 赵匡胤忍不住狠狠的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气的胡子都有些颤抖。 只想打死了个鳖孙!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在那干什么 大宋留下了多少的烂摊子啊! 积贫积弱的事情一直都存在! 新皇登基并亲政之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 是把大宋的这些烂摊子,给尽可能的收拾了。 结果现在倒好。 到了这个时候,这些人什么正事都不干。 就在这里进行激烈的辩论,争他爹的一个名分。 这玩意儿真有这么重要 比家国大事还要重要吗 十八个月啊! 足足十八个月! 有这么干的事儿的吗 十八个月的时间,都可以干出多少事! 还有!这怎么看起来这所谓的濮仪之争,不仅仅只是争皇帝他爹的名分。 更为重要的,是党争! 有人在借助这个事儿,在那里打的头破血流。 争个高低上下出来。 还有这韩琦,这个之前,随着范仲淹一起做事情,为大宋做考虑的人,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就屡次挑动这个事,和皇帝一起搞这个 人……都是会变的吗 “这一次的争论,新旧两党之间狗脑子都要打出来。 党争变得越发的激烈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宋的政体开始逐渐的失衡。 而在他当政的这四年里,基本别的什么大事都没发生。 主要就干了这一件事儿。 在这个过程里,大宋积贫积弱的情况进一步加重……” 听到韩成所说的这些,赵匡胤只觉得特别的心累。 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歪瓜裂枣啊! 干出的是什么事 最心累的是,如果这些是他的子孙干出来的,那倒又好说一些。 可现在,干出这些破事的还不是自己的子孙。 是那个活畜生的子孙们。 这就让他更气了。 这还真他娘是一代不如一代!! “治平四年正月丁巳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殡于殿西阶。 庙号英宗……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 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赵曙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 以治平二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 听到韩成说出来的这个数字后,赵匡胤拳头捏的咯吱吱直响。 这就是这群人干的好事!! 问题都这般严重了,却还在那里争斗不休。 干点实事也好啊!! “宋英宗去世之后,太子赵顼继位。 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 并派遣冯行己向辽朝告哀,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 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 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治平二年的时候,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 屡屡暴动反抗。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赵顼对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 年轻的赵顼,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听到韩成这话。赵匡胤忍不住愣了一下。 不是……自己什么时候弄出来了什么祖宗之法 再说,自己弄出来的一些规定,那没那么不堪啊! 听韩成一路讲来,这些明明都是那个畜生,在自己弄出来的基础之上,变本加厉,各种的歪曲,才导致了这些局面。 怎么到了现在,却把锅扣到了自己的头上 赵匡胤都心情简直别提了。 这还真是好事找不到自己,坏事儿都赖自己头上了。 自己是造了什么孽啊!!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 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异常兴奋, 马上召其进宫。 赵顼与王安石晤面,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 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 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不可否认,赵顼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继位之初就能付诸实施,与王安石的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在听到这宋神宗,即位之初就做出这些事情来。 心里面也好受了不少。 把这锅扣自己头上,就扣自己头上吧。 反正自己都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多一些黑锅,也不是不可以。 看在这小子刚一登基,就干出了这些事儿,想要改变局面的份上,自己就原谅他这一回…… “早在嘉佑三年时,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就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 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没被仁宗采纳。 虽然没有被宋仁宗给采纳,但是这一次的事,却也给王安石赢得了不少的名声。 并为后面的变法,埋下了根源。 新即位的宋神宗,就是一个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很有兴趣,并且老早就听了王安石之名,以及变法的内容的人。 对王安石很是敬佩。 这也是为什么,宋神宗得知王安石归京之后,会那般的兴奋。” 这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般的神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王安石就被多年之前弄出来,射出来的箭给击中了。 只不过射中他的箭,是好箭。”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 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 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 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王安石认为:大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 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 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 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便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听到韩成的这些讲述,赵匡胤心里面又生出来了诸多的希望。 觉得这接下来,很有可能自己也终于能够听到一些,让自己为之欣喜的消息了。 之前韩成就说过,庆历新政为后面的王安石变法铺了路。 而宋神宗,从其表现上来看。 在变法上面的决心,应该是远远超过赵祯,这个所谓的仁宗的。 耳根子不是那么软的人。 有决心变法的贤良之人,以及在后面大力支持的君主。 两个凑到了一块,那么肯定是能够做出不俗的政绩来! 情况肯定会和之前,大有不同! 赵匡胤也不再捂胸口了。 神情又一次变得振奋起来。 坐等韩成给他详细的讲述王石变法的种种事情。 看看他们的变法,能给自己大宋变成什么样子。 能不能彻底的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就算不能够彻底的改变,只要能够改变一部分,也是可以的…… 想来这次,肯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