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月圆人难圆(二)(1/1)

作者:嚣张的小胖子

吃大瓜爽爽爽爽爽第46章 月圆人难圆(二)

“爷爷,奶奶好!” “大伯、大伯母好!” “四叔、四婶好!” 牙牙学语的小庆儿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喊,这小家伙的嗓门大,赵北和赵杨氏心里乐开了花。 “春儿妹妹、秋儿弟弟、大庆弟弟、小庆弟弟。”大牛在学堂念了几个月的书也多了几分稳重。 “大牛哥哥。” 赵大郎和赵五郎从车里拿下行李,天气热,他们打算在这里住两天才回村子,换洗的衣服必不可少。 “胖妹妹。” 另一边,赵四郎把二牛、三牛抱下车,两个小家伙迫不及待了跑去和弟弟妹妹玩了。 “三牛弟弟,你要叫我胖姐姐,我比你大一岁哦。” 赵四郎看着有些傻愣愣的三牛噗嗤一笑,他转身扶了高氏下车,王氏在旁边看着有些酸。 小秋临看了高氏的面相,眨了一下眼睛,果然看到高氏肩膀上的两个胎灵,肥嘟嘟的可爱极了。 “恭喜四叔,您要当爹了。” “小秋儿,你看出来了?”赵四郎知道小侄子懂得看面相,他喜滋滋的问“是不是一个闺女呀?” “两个……儿子。” “两个闺女?”赵四郎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下一秒变脸“啥子?” 赵北给儿子一个爆栗子,讲“儿子和闺女都一样,都是老赵家的娃!” 他巴不得自己多几个孙子,儿媳妇进门都快一年了没有怀上,他已经偷偷和老婆子说了,要去庙里拜一拜。 现在用不着,一胎怀两个儿子,这儿媳妇福气大得很。 王氏的心又沉了一分,她知道自己在婆婆眼中的地位重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生了三个儿子。 二弟妹姜氏只生了一个儿子,而且被下药以后不能够再生了。 三弟妹杜氏婆婆并不喜欢,虽然她生了两个儿子,可是长得都瘦瘦小小的,比不上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得结实长得好。 四弟妹高氏嫁给赵四郎算得上是低嫁,她陪嫁比高氏多了一倍,婆婆对她高看一眼。 王氏以为高氏不能生心里暗暗偷笑,没有儿子再有钱又有什么用? 她万万没想到,高氏早已怀上了就是不说,这时候爆出来肯定是故意的! 高氏这两天感觉不对劲,但是没有看大夫得不到证实之前,她哪里好意思说出来? 如今小秋临说她怀的是双胎而且还是儿子,不由得心花怒放。虽然丈夫想要闺女,但她更想头一胎要儿子,把那些背后说悄悄话的人打嘴,居然说她是不会下蛋的母鸡。 这里头少不了王氏的手笔,且等着,总有一天还回去。 短短两分钟时间,王氏和高氏过了好几招,别人没有察觉。 赵北看见桂花树下的棋盘和棋子,讲“是谁在下棋呀?” “我和弟弟。”小春儿讲“我们在玩五子棋,爷爷一起玩吗?” “爷爷不会。”这么高雅的东西赵北看着就胆怯。 “不难哦。” 五子棋确实不难,但是对于大老粗赵北而言这些高雅的东西都费脑子,所以他就不学了。 王氏这才注意到梨花木的棋盘和鹅卵石打磨的黑白棋子,她回娘家的时候恰好在村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东西,当时村长家的儿媳妇语气羡慕的说这一套棋具的费用就有五两银子。 “这棋子子真好看。” “明月公子家的东西应该都是极品吧。”小秋临状似随意的说了一句“ 借来玩几天,太贵了没有买的必要。” “这要多少钱?”赵北问一句 “最普通的是五两银子,这套昂贵最少二十两银子。” “乖乖,这都抵庄稼人两年的收入。”赵北让他们下棋的时候小心些别弄坏了,赔不起。 王氏可不想让姐弟两个出风头,她见缝插针的搭上话“大牛只会念书,都不懂得下棋。” 赵杨氏问赵二郎“什么时候送小秋儿去学堂呀?” “至少六岁吧,太小了早上都爬不起来。”赵二郎讲“夏天还好,冬天可就受罪了。” 最主要是胖闺女告诉他《三字经》《百家姓》已经学会了,现在正在学《千字文》《弟子规》明年学更多的启蒙书籍,等到六岁的时候就可以学《四书》《五经》,她不用科举随便混混日子就好。 赵二郎觉得他的儿子以后要走科举的路,最好是送去县学那里有秀才授课,最重要的县学有女子班能够学的东西也挺多的,女子束修比男子少三分之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赵北不认同儿子的观点,他讲“ 二郎,你看明哥从七岁就开始念书,整整念了十八年才考中童生,可见科举有多艰难。后来村长偷偷的去问人才知道,他的儿子念书晚了,县城里的孩子一般都是五岁就开始念书,十八九岁就考中童生了。” 赵二郎决定给他爹科普一回“阿爹,不管是五岁念书还是七岁念书,能够考中童生一百个都不到一个,这和念书时间早两年没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看个人的天赋、气运。” “怎么说?” “天赋指的就是记忆力,极为少数的人看一次就能记住书里十之八九的内容,大多数的人都是看了一遍过后忘了一大半。气运,气运不好的人在考试前可能会拉肚子,也可能会生病错过了考试。气运好的人办什么事情都是顺顺利利的,心想事成。” 赵二郎讲“小秋儿的气运如何尚且不知,但他的天赋少有人能比的,属于过目不忘的那一种。” 赵北抽了一口冷气,讲“过目不忘,我以为只是传说呢。” 赵二郎没有把胖闺女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说出去,他曾听到胖闺女的心声说自己想当一个学渣,只要闺女高兴,想当学渣就当学渣,想当学霸就当学霸,随便她玩得溜。 在这一刻,大牛觉得自己妒忌小秋临的天赋,它属于大众化的那一种,就看了一遍之后忘掉十之七八,刚开始还觉得自己有几分聪明,念了两个月的书就觉得跟上进度艰难。 村里的孩子念书基本上都是七岁八岁的年龄,太小了不懂得珍惜机会,但是懂得珍惜机会又没有那个天赋也是很无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