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各方心思(上)(1/1)

作者:本杰明小於菟

苏家贵女第165章 各方心思(上)

事情果然如同苏天乙预料的一样。 皇帝听闻此事,根本没放在心上,只觉得是有心之人往苏金舆身上泼脏水。 本想直接将木青卿判个诬告之罪。 构陷已故郡主的罪名即便不至于杀头却至少是个流放三千里的结果。 可还没等皇帝下旨严惩,就有一大堆人跳出来要求皇帝详查此事。 皇帝压着怒火,说以苏金舆生前的品性作为,是绝不可能犯下这等糊涂账的。 可好不容易等到机会能挫一挫苏家锐气的众人如何能肯这样轻易放过? 笨一些的话也说的直白,当着皇帝的面质疑、贬低苏金舆的人品。 说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她们苏家上梁不正下梁歪,有苏咸池那样的娘亲,苏金舆想正派都正派不起来。 说她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一切都是伪装的,目的是为了欺骗皇帝和世人,以此来博一个好名声。 这些话皇帝自然不乐意听,没好气地随便找了个此子当差时的疏漏将人责骂了一番,命侍卫将其丢出了皇宫。 有些心眼的则婉转的表示,正是为了宝清郡主的名声才应该彻查此事。 他们自然是一百个相信苏金舆的人品,可这种事若是不查清楚,即便世人明面上不说什么,暗地里还不知要怎么编排败坏,倒不如直接将此事谈到明面上。 细枝末节都查个一清二楚,好叫那些个爱嚼舌头的彻底信服。 更高端一些的则是以退为进,反着劝。 甭管事实如何,当然以苏金舆的品性是绝对绝对干不出这种事的,可退一万步讲,哪怕就是确有其事又怎么了? 这个木青卿就该严惩,必须严惩! 但凡民告官,上来就得打板子呀,这一次可是敲了京兆府的登闻鼓了,便是没有喊冤,可这样的言辞亦不啻于将堂堂宝清郡主一状告到了御前。 这样的先例坚决不能开! 升斗小民们懂什么?无非是跟着起哄架秧子罢了。 不必给他们什么交代。 不仅如此,当时在京兆府衙门口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险些造成暴乱的,有一个算一个,都该抓起来好好审一审。 神威将军在宫宴上中毒的事还没查出个头绪,就又发生了这样的事。 看来这些刁民是舒服日子过的太久了,全然忘了自己的身份,连京兆尹这样的官员都敢冲撞,实在无法无天。 就这么放任下去还了得? 严惩!一个个的都得严惩! 若是都劝着皇帝三思,他保不齐还真就直接处置了前来“认母”的木青卿。 可当真有人顺着皇帝的意思说了,他却又犹豫了。 当然,皇帝是打从心底里相信苏金舆的,相信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而且自古民告官,不管官员是否有罪,告官之人都要先结结实实地挨顿板子。 这是对所有官员的维护,更是彰显朝廷以及皇权的威严不可侵犯。 从来都是这么个规矩。 唯有赏赐苏天乙办的那桩村姑被拐的案子是个例外。 但也仅限于哪一回,也仅限于苏天乙这个最受宠的郡主。 在皇帝看来,尊卑有别,下对上就该顺从。自古如此。 没有哪一位皇帝会真的认同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那一套。 即使再怎么大力宣扬,也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聚拢民心。 自然,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子民。 可即便是再普通的人家,一旦子女众多,也必然会有特别受宠的,以及不怎么受待见的。 百姓尚且如此,更别说他这个皇帝了。 不可能事事一碗水端平,也没法都端平。甚至有些事根本就传不到他的耳朵里。 苏家是大顺兴盛的必不可少关键因素,历代皇帝对她们都有着天然的好感。 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有不满之处。 苏家人骨子里对老百姓的关注实在是太多了。 朝廷的确因为她们受益良多,但皇帝总觉得她们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大顺江山,而是为了那些在她们看来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并不是说他这个皇帝不在意老百姓的死活,毕竟若是没了百姓,他这个皇位也就没什么坐头了。 因此,还真就不能不管不顾地随便定罪,尽管他打从心底里是想这么做来着。 有的时候他也忍不住会去想,当皇帝远没有旁人以为的那么好。 并不是坐上了龙椅就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真的做到了那个位子上反而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反复思量。 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需要估计的人和事也很多,一切的一切,都要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好了有可能被称为明君,可一旦做不好,那可就要被骂作昏君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