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江东取士科举制的萌芽332(2/2)

作者:世家千年

三国:我,孙仲谋,奸雄瞒不住了第332章 江东取士科举制的萌芽332

北方的曹操直接硬刚,采取“唯才是举”之政。 孙权能想到的妥善办法,自然是“科举制”。</p>

通过层层考试,筛选出需要的人才。不说绝对公平,但相对公平。</p>

如今识字、读书,懂得经学之人,大都是士族、豪绅出身。</p>

孙权开“科举”,也不会招募到多少寒门的人才。</p>

但他目前需要的治理地方的“人才”,而不是扶持寒门削弱世家。</p>

在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前,张口闭口打压世家,实在是狂妄到没边。</p>

这和给曹魏送江山,没有本质的区别。</p>

董卓一个粗汉在用人上,都有一定独到的见解。</p>

史评:“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p>

尚书周毖、侍中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人,一一被提拔起来。</p>

董卓还直接平地一声雷似的,一口气提拔毫无官历的荀爽为司空。</p>

这些人都是天下名士,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曾受到党锢牵连。</p>

董卓死时,蔡邕还哭其知遇之恩。</p>

孙权占据南土,却没有确定的取士政策,仍旧沿用之前的察举制。</p>

难免有点“落后”,无法和曹操的“唯才是举”抗衡。</p>

此次他找张昭出来,便是为了商定取士之计。</p>

二人巡察一圈后,孙权含笑道:</p>

“张公,如今的建业,颇有一番气象。”</p>

“街道宽阔而整洁,车水马龙,行人如织。”</p>

“店铺鳞次栉比,各类珍奇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p>

“就这,还有人进谏迁都长安,他们到底怎么考虑的。”</p>

张昭拱手施礼,正色道:</p>

“长安是秦汉两京,他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自然是希望主公更进一步。”</p>

孙权走上建业城墙的高台,俯瞰着城内全貌。</p>

由于建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所以外城反而比内城繁荣得多。</p>

一座座宏伟的建筑高耸屹立,颇有大厦之势。</p>

金色的琉璃,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无不彰显着王都的威严与奢华。</p>

“张公,实不相瞒。我一直认为称王什么的,还是太早。”</p>

“曹操没有动静,我会一直等下去,除非他先忍不住。”</p>

“但取士的问题,不能再拖延下去了,科举势在必行。”</p>

孙权将科举的框架,仔细地道来。</p>

既是提拔士人,又是弘扬经学,张昭实在想不到什么理由拒绝。</p>

孙权口中的科举,相当于在世家豪门中拔高个。</p>

寒门要想参与竞争,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