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八零:闪婚后我被大佬宠麻了第124章 集合
“就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瞧瞧我孙女这模样,天生丽质,再配上得体的衣裳,那才叫一个水灵。” “知道了,奶奶,您看,我不是还买了这些好看的布料,打算做几件新衣服吗?” 尽管许清禾自己并不擅长针线活,但她知道朱云秀的手艺可是远近闻名。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们那一代人几乎什么都要亲自动手,因此练就了一身好手艺,无论是缝补还是编织,都信手拈来。 她小心翼翼地将两块细腻柔软、印着清新碎花的布料铺展在朱云秀面前,眼中闪烁着期待。 阳光透过窗棂。 “奶奶,我把我梦寐以求的裙子样式画了出来,您看能不能用这些布料帮我实现它呢?”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孩子般的恳求与信任。 朱云秀接过图纸,目光温柔地在布料与图纸之间来回流转,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她望着那两块碎花布,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 这布料活泼而又不失雅致,正适合她那活力四射的孙女。 更让她欣慰的是,许清禾已不再是那个只会跟在大人身后的小丫头,她有了自己的事业,能够体面地生活,穿上这样美丽的衣裳。“ 当然可以,我的宝贝孙女,你尽管放手去画,奶奶一定尽力帮你做出来。” 许清禾闻言,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回到自己的小屋,她伏案而坐,虽然对复杂的设计一窍不通,但她简单几笔便勾勒出了心目中的理想服饰:一条线条流畅的吊带裙;另一条则是半身裙,裙摆微微散开,搭配上一件剪裁合体的衬衫和一双小巧的皮鞋。 她深知,如今作为业务代表,每一次外出都是展示自我形象的机会,不能再像从前在乡村时那般随意,穿着补丁衣裳了。 随后的几天里,许清禾的生活节奏变得宁静而充实。 除了偶尔前往村里的工坊,看着匠人们专注工作的身影,其余时间她都留在家中,陪伴着奶奶。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随着一批知识青年即将入驻村庄的消息传来,许清禾的生活再次被卷入了新的波澜。 正值稻田泛绿,农事繁忙之际,村长面对着既要组织插秧,又要接待知青的双重任务,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最终,他找到了许清禾,眼神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期盼,“清禾啊,这次只能麻烦你了。你只要负责把他们从城里接到村里就好,其他的后续事宜我会安排妥当。” 许清禾听后,没有丝毫犹豫便应承下来。 她知道,虽然这不是她的责任,但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义务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至于知青们的行李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村主任提议让村里的小伙子们帮忙分担,毕竟,此时的村庄确实难以抽出更多的人力。 “也只能这样了。”许清禾心中暗想,同时也不免感到一丝担忧。 出发前,许清禾特意去厨房拿了两个刚出炉的肉包子,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她一手握着自行车的把手,另一手则灵活地解决着早餐,吃完还不忘用袖口随意一抹嘴角,随即像风一般蹬起自行车,两条家养的小狗在后面欢快地追逐,直到体力不支才恋恋不舍地停下脚步,目送她远去。 许清禾单手驾驭着自行车,向着车站疾驰。 阳光逐渐升高,照耀在她的背影上。 终于,在正午的钟声敲响之前,她准时抵达了车站,心中默念着知青们的列车将在一点十分到达。 这一批知青的人数确实不少,他们的到来让好几个相邻的村子都热闹了起来。 许清禾站在车站的一角,目光不经意间掠过几个来自隔壁村、平日里偶有交集的熟悉面孔,他们也正焦急地等待着。 她心中原本打算不多事,毕竟各村有各村的安排,但那份潜藏在心底的好奇,却驱使着她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向他们靠近。 “哎,你们那边是不是已经安排好牛车来接知青了?”许清禾小心翼翼地开口询问,声音里带着一丝试探。 那人闻言,转头瞥了她一眼,嘴角勾起一抹无奈的笑,随即摆了摆手:“这会儿啊,哪还有牛能闲下来?我这不就是靠着这两条腿一步步走来的嘛!” 另一旁,又一人加入了对话,脸上满是抱怨:“接人的活儿最是麻烦,累了一整天还捞不着工分,还不如在田里挖土来得实在呢!” “可不是嘛,城里的知青一个个娇生惯养的,伺候起来可真不容易!”第三个人附和着,言语间夹杂着些许不满。 许清禾听着这些牢骚,明智地选择了退到一旁,安静地当起了听众,心中那点想要搭顺风车的小念头也随之淡去。 时间悄然流逝,终于,一辆满载着知青的大巴缓缓驶入站台,人群开始涌动,嘈杂声此起彼伏。 许清禾望着眼前的人潮,心中虽不确定哪些是前往丰台村的,但仍鼓足勇气,清了清嗓子,大声喊道:“丰台村的知青朋友们,请往这边集合啦!” 她的声音穿透喧嚣,显得格外清晰。 受到她的启发,其他村的接应者也开始效仿,各自呼唤着自己村庄的名字。 知青们像是找到了方向,纷纷向对应的召集声靠拢。 这时,一位看上去约莫二十出头,面容干净、气质出众的年轻男子主动走向许清禾,他的举止文雅,笑容温和。 “你好,我是新来的知青王松,还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他礼貌地问道。 许清禾微微点头,回应道:“我叫许清禾,负责迎接你们并安排村里的住宿事宜。” 王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的笑容越发灿烂。 “真是太感谢了,不过为什么别的村都是派壮丁来接,而我们村却是派了位小姑娘,真是辛苦你了。” 许清禾打量了王松一眼,暗自思忖,这人还真是自来熟,初次见面就用上了“咱村”。 尽管如此,她并未多虑,坦诚地解释道:“现在正是农忙时节,村里人都忙着插秧,只有我比较空闲,所以村主任才让我来接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