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兄在上第275章 赵皇后昭月
京城。 暗卫已然连夜赶回京城,第二日下午便到达皇后殿中。 刘大人来时昭月正在赵皇后殿内,一旁的侍女见他,连忙进去通传。 不到片刻便有皇后身边嬷嬷过来,带他去一旁的偏殿。 “刘大人先在这处喝杯热茶,这会皇后正与宫中的人说话,等会再叫你过去。” 刘大人连连道谢,不敢再说什么,只道。 “麻烦嬷嬷了。” 嬷嬷看了一眼他凄惶不安的面庞,看得出来匆匆进宫,发丝还带着几分凌乱,大概也知道他将差事办砸了。眼底闪过一丝怜悯,却还是当无事发生一般走了出去。 刘大人今日刚赶到京城,心里忐忑不安,他看着宫女端上来的热茶,发了一会愣,又茫然的看向窗外,从这里看过去,只能看到外头的红墙,以及远处的宫殿。 他这一生都在给赵家办事,赵皇后未进宫之前,他就是赵家的护卫,自然知道赵皇后的处事风格。办砸了差事本就要受责罚,更何况还损失了那么多暗卫,他不用脑袋想都知道自己的结局。 无奈在赵皇后手下做事,若真的不来,只怕死得更惨,更何况他还有妻儿留在京城。 他叹了口气,端起茶杯细细品尝,无声的接受了自己将死的命运。 昭月这日与赵皇后再次发生了争执,李珣已然失踪半个多月,她母后却不愿意给她一个准信。 原本她觉得李珣这种粗俗的男子,又不听她的话,她确实不喜,可是他失踪这么久,明明是她母后所为,她母后却不肯给她一个准信,这让她格外不安。 她不敢剖开内心窥探自己为何会因为李珣失踪如此焦急,这是一个她不想知道的结果。 “母后,您当日答应过儿臣,说只是小小的教训一下那个女人,为什么现在李珣也跟着一起没了消息。而且我听说国公府的谢宴周这几日也向户部告了假,据说是摔伤了腿,已然大半个月没去户部上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皇后严肃的看着她,昭月一身红色宫装,还是平日明艳骄纵的模样,可是她面上的急躁却泄露了她的情绪。 为一个男人这样,而且那个男人还护着旁的女子,想到这,她对昭月有几分恨铁不成钢。 她放下茶杯,说道。 “昭月,你什么时候竟关心起朝堂上的事情了,谢宴周上不上值你去打听做什么?到时让旁人是什么想法!还以为我们看不惯三皇子,一见国公府出事便急忙去打听,你哥哥和你母后可不想担这样的名声!” “而且今日你特意跑进宫,也不是关心母后,竟然是为了一个李珣过来质问母后,母后什么时候骗过你。” “那您说,李珣是死是活。” “你在胡言乱语什么?” 昭月知道自己这样对她母后说话不对,可是李珣迟迟没有消息,她真的想知道结果。她正色看着赵皇后,道。 “他是我的夫君,母后,我应该知道结果。” “你在怀疑什么?难不成母后会亲手杀了自己女婿?这些年,母后可有半分苛待过你,哪样不是给你最好的!就算夫婿,母后也是千挑万选,唯恐你受半点委屈。” 昭月有些无力,她知道她母后是在跟她打太极,暗示她不要再说下去,可她真的想知道一个结果,她看着赵皇后,神情带着几分哀求。 “母后,你知道我在说什么,我只是想知道,李珣到底是死是活。” 赵皇后见她的模样,倒有了几分好奇,若是娇养长大的女儿执意为了一个男人跟她争吵,那她只能放弃这个女儿。她的孩子,哪能为了一个男子要死要活。 “若是他死了,你会怎么做?” 昭月瞬间面色苍白,神色凄惶,她母后问出这句话,绝不是无的放矢,肯定是有了什么动作。 想到这大半年和李珣的相处,想到他总是包容她。他在冰天雪地中为她哄她开心给她放孔明灯,他在每次她闹脾气时总是不计前嫌,她知道他顶住了外界许多压力,也为她做了太多太多的事。 昭月不是没有动心过,可是她们本就是因为利益而结合,在李珣没有彻底对她投降之前,她也不愿意付出真心。 昭月思绪有些乱,过了片刻,她才重新组织好语言,不安的问道。 “母后,他为什么要死,您不是说过,我们需要李家吗?” 赵皇后语气有些冷,她端起一旁的茶杯慢悠悠的喝了一口后又放下,说道。 “他不听话,那就只有死了。昭月,他死了难不成你还要为他报仇吗?为了一个男子你要跟母后还有你哥哥离心。” 赵皇后说这句话时神色淡淡,显然并不将李珣的生死放在身上,昭月却当了真。 轻飘飘的话重重的砸在她的心头,她有一瞬间甚至呼吸不畅,心里头莫名的恐慌迎面而来,连带着指尖都在发抖,她不敢相信那样张扬的人会这样轻飘飘的死了。 明明前些时日他还在跟她拌嘴,她还想过要不要说几句软话。他第一次放狠话说要和离,她还没问他要个说法。 “母后,你让我跟着他去京郊,是不是为了确保他人就在那边,好派人动手?” 赵皇后不愿意女儿这样怀疑她,她当日是利用她,但她当时没想过伤害李珣,毕竟她看得出来,昭月对李珣动了心。 而且据侯府的嬷嬷来报,李珣对昭月也颇为用心,这样位置的李珣能做到这一步,她心里也满意。再给昭月寻一个夫婿,很难有李珣这样的品性和权势。 可是事情后续发展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李珣完全不受掌控。 赵皇后叹了口气,道。 “自然不是,昭月,母后不会骗你,当日原本的目标并不是李珣。” 赵皇后话说的真切,昭月红了眼眶,她低垂着头,似在消化这一番话,良久,她才抬头,倔强又漠然的对着赵皇后说道。 “母后,无论他是死是活,儿臣自然站在母后与哥哥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