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皇后与她的三个宠爱太监第679章 朕欲变法图强拯救大清
光绪皇帝选太监的时候,李莲英就把这个小太监物色到了光绪皇帝的身边。从此,这个小太监就成了李莲英安插光绪皇帝身边的耳目,成了李莲英的眼线。 关于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小太监时刻关注着,而且时不时地过来给李莲英汇报。 昨天晚上,小太监杜刚见翁同龢和光绪皇帝关起门来谈话,他就远远地躲避起来,盯着他们。 直到翁同龢与光绪皇帝谈话结束后,回去时,小太监杜刚才赶紧赶到李莲英那儿,给李莲英汇报了此事。 李莲英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震惊,他觉得这个消息很有价值,就给小太监杜刚塞了几两银子,并且表扬了他几句,说他很会做事,打发走了杜刚。 在杜刚离开时,李莲英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守口如瓶,此事万万不可跟人说,而且要他继续盯着光绪皇帝,一有啥特别的事情,就立即赶来给他汇报。 小太监杜刚拿着李莲英赏赐的银子,千恩万谢了一番李莲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李莲英那时见天色已晚,知道慈禧皇太后已经睡下,不便打扰慈禧皇太后,所以没有前来给慈禧皇太后禀报此事。 今天早晨,李莲英趁给慈禧皇太后梳头的时候,才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慈禧皇太后。 李莲英还想在慈禧皇太后面前说点光绪皇帝的坏话,他说:“老佛爷,奴才最近还听到了一些对老佛爷极为不利的闲言碎语,不知道老佛爷愿意不愿意听?” “哦,还有些什么闲言碎语,你说给哀家听听。”慈禧皇太后吃惊地看着李莲英。 “老佛爷,奴才听到的闲言碎语,都是说皇帝好像要变法什么的,说老佛爷独断专行,皇帝没有亲政的权力。”李莲英一边小心翼翼地说,一边察言观色着慈禧皇太后脸上的变化。 李莲英刚说完这些话,慈禧皇太后就勃然大怒,厉声呵斥道:“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这些话是谁说的?” 李莲英吓得魂不附体,他胆战心惊地说:“这些都是奴才的眼线杜刚给奴才说的。具体是谁说的,奴才也不知道。” “哼,哀家看看皇上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他能逃出哀家的掌心,咱们骑驴看账本,走着瞧。哀家不会让他们成功的,他们还想翻天不成!大清朝还是哀家说了算。”慈禧皇太后气哼哼地说。 李莲英再也不敢多说了,他连忙侍奉慈禧皇太后用膳。 光绪皇帝自从那天晚上和翁同龢密谈后,内心翻起阵阵波澜。 他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在思考着大清朝这艘巨大的航船将会驶向何处,路途上遇到艰难险阻和暗礁该怎么办? 有时候,他实在睡不着,就披衣下床,站在窗前,凝视着深邃的夜空,思考着这些问题。 他下定决心要实行变法,要召见康有为,想和他倾心畅谈一番。他想亲自听听康有为对当前形势的研判,听听他变法图强的意见。 他发誓要变法图强,把大清帝国振兴得国富民强,繁荣昌盛。 这天,光绪皇帝高高地端坐在养心殿的龙椅上,召见文武大臣。 御座之上的光绪皇帝,目光炯炯有神,浑身充满了青春活力,看起来少年得志,青春有为。 下面站着的文武大臣窃窃私语,不知道光绪皇帝召见他们有何要事。 光绪皇帝扫了一眼下面站着的这些文武大臣,屏声静气了一下,轻轻地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说:“各位爱卿,朕看到今日我大清朝被外国列强欺辱瓜分,心疼的厉害。如果再不思考振兴大清社稷,恐怕我大清社稷大厦很快就会被外国列强蚕食瓜分。所以,朕欲拯救大清于水深火热之中。” 光绪皇帝说到这儿,看了一下站在下面的文武大臣,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响应他说的话。 光绪皇帝有点失望,他接着又说:“因此,朕想通过变法图强,让大清社稷变得国富民强。不知道各位爱卿如何看待?” 光绪皇帝说完,还是没有人回答他的问话,他们都愣愣地站在那儿,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谁也不说话。 光绪皇帝只好点将了,他把眼光盯在了恭亲王奕诉身上,说:“恭亲王,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此时的恭亲王奕诉,已经老态龙钟了,再没有当年年轻时的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气势了,他只想图个安稳。 他已经和慈禧皇太后较量了一辈子,他知道这个女人的厉害。现在光绪皇帝想变法,那是和慈禧皇太后作对,年幼的光绪皇帝根本不是慈禧皇太后的对手。 现在他见光绪皇帝点他的将,他赶紧跪下说道:“回皇上的话,老臣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 光绪皇帝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些守旧派是不会支持他的。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说道:“如今国家危在旦夕,不变法怎能强大?” 他看着其他大臣,希望能得到一丝回应。 然而,大臣们依然沉默不语,他们担心得罪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心中一阵悲凉,他明白自己的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但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支持他的力量,推行变法,让国家走向富强。 光绪皇帝接着说:“祖宗之法是为了维护大清社稷的利益。可是现在,大清社稷已经开始被各国列强欺辱,瓜分,我们岂能坐着等死。朕现在手头有一份工部主事康有为的奏折,写得非常好,朕现在拿下去,请各位爱卿看看,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光绪皇帝说完,令人把康有为上书给他的奏折拿下去, 呈给这些文武大臣们看。 奏折首先呈到了恭亲王奕诉手中,奕诉打开奏折,大致浏览了一遍,其内容是: 一是效仿俄国与日本,下诏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二是招揽天下英才,汇聚一起,商议变法事宜;三是允许封疆大吏在各自省自行变法。 同时,康有还指出,国家大事必须呈给国会讨论,经国会讨论后,再颁布实施,并请求颁布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