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位极人臣第141章 知是故人来
颜白闻言顿时觉得脑袋都大了。 二十五结婚是不迟,在后世还有点早呢,在后世你不结婚都没有人管你,可是现在不行,长孙皇后都催了。 这是什么时代,这可是大唐。 完亲、成家、有子,是一件非常重要且神圣的事情,过了朝廷规定的年龄就要完亲,这是大家公认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的寿命太短了 在仙游,这个几乎人人都懂点医术的县里,不算上楼观学的学子,统计出来的人均寿命却只有四十一岁。 这个数据让颜白一度认为是错的。 因为庄子里面的老兵很多,都是跟着颜白从泾阳退下来的,好些都五十多了。 可核对了好几次之后才发现没错。 细细分析了一下,平均寿命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打仗,二是百姓的寿命短,三是婴儿的存活率低。 婴儿的存活率低才是最恐怖的。 好多出生后好好的,养着养着就夭折了,也有的人家见又生了一个女儿,要么送人,要么就扔到脚盆里面了。 好多家就只要男孩子。 这根本就不是开玩笑,事实远比这黑暗的多。 三个老人人均五十岁,可突然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孩加进去了,人均寿命一下子就变化成了三十七岁。 所以,在这个时代,早婚,多生,多子,才是王朝所需要的。 (统计现代古代平均寿命是按照出土的墓志铭来算的,有研究表明,唐朝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岁。 这个个人觉得有问题,因为能有墓志铭的肯定是富贵人家,他们生活肯定比百姓强,所以稍显武断。) 裴行俭和二囡一定不能二十五完亲,不是自己这个做师父的武断不近人情,而是过了十八这个最后的坎还没完亲。 那就是有问题。 裴行俭是官员,御史到时候就会介入,皇帝会赐礼教嬷嬷,德行就会有问题,裴行俭就会变成不孝之人。 一旦道德沾上不孝,那就是彻底的完蛋了。 不孝者三事,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历史上少有不孝之人的大书特书,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事,而是这样的人,以及这样的家族到最后都消失了。 见师父变了脸色,二囡瞥了裴行俭一眼,笑道:“师父,别听他胡咧咧,真要等到二十五,我还活不活了。 我娘过的就苦,我不想走她的老路,所以,师父放心就是,徒儿有打算,不会让人找上门来的。” 颜白脸色稍霁:“最迟后年,再往后不行,得给你娘杨老夫人有个交代,她老人家虽然没说什么,但也不能让她操心。” 提到了杨老夫人,颜白赶紧道: “对了,二囡,你抽空把老妇人从洛阳接到仙游来住吧,这里有人看着,还热闹,她老人家也不会孤独!” 二囡闻言叹了口气:“说了,就差把她架过来了,我娘就是不肯,几个舅父去劝了都不行,如今她是一心礼佛。 我娘她是个安静的性子,写信跟我说她一切都好,这就是她最满意的生活,让我莫要挂念,说她身子骨好着呢!” 颜白闻言也叹了口气,清官难断家务事,谣言说杨老夫人不来长安就是被长安这个地方给伤透了心。 至于何人,除了武家那几个小子,还能有谁。 二囡也不愿提那些不开心的事情,给颜白倒了一杯茶后轻声道:“师父,皇帝召三省议事,是为了学子的安排么?” 颜白点了点头:“也该把这件事挑明了,陛下不是不想用,这么大的国家,别说数千人,就是数万人都不够用。” 裴行俭点了点头:“陛下根本就不是来散心的,帝王的每一步都是思量过的,甚至连这一刻,下一刻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计划好的。” “那陛下的意思?” 颜白看着二囡闻言笑道:“我估摸着陛下有两个意思,能够考出去的,起步就是县令和县丞,这点陛下是不会改的。 晚点发,还没写完。)